□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文章中心 >> 社会学 >> 台湾问题 >> 正文
  环境问题与“政治气候” 【字体:
环境问题与“政治气候”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77    更新时间:2007/4/11

         编者按:以下是原石油化工出版社为1972年联合国首次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报告《只有一个地球》1976年中译本所作的序。今天重读,颇有奇文共赏之感。我们将其刊布于此,是为了和朋友们一道重温一下这段难堪的历史,也为了让年青人体会一下什么叫“极左思潮”,以从中汲取必要的教训。

  有趣的是:在1983 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中对此书的评价已有所改变:“本书指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呼吁中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于推动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广泛的影响”。

  而到了1997年,当吉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列入“绿色经典文库”时,当年出席斯德哥尔摩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今全国人大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曲格平先生为它写的序言中却称之为“世界环境运动史上一份有着重大影响的文献”。曲先生在这篇序言中回忆道:“(斯德哥尔摩)大会召开的时候,我国正值十年动乱时期,人们脑子里充满了极左情绪。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我们差不多是采取事不关己,幸灾乐祸的态度。 那时候,我们相信,公害是资本主义罪恶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产生污染的。谁要说有污染、有公害,谁就给社会主义抹黑。......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我们参会的目的只能是政治斗争,回国后上报的总结里,说的也全是政治斗争的事情,对于会议的中心议题——环境与发展,几乎只字未提。”

  对同一个文献,三个时期竟有三种不同评价,反映了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演进。

  今天重读1976年那篇《序》,固然会使我们为人民共和共和国曾有过那样一段愚昧和非理性的时期而汗颜,但更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这种局面目前是否真的已经结束。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看到,污染环境、摧残生态、盗猎滥伐、在“利用”的名义下残害野生动物等等事件,在我国仍层出不穷。而许多权威部门依然在刻意掩盖真相,甚至以“不要给西方提供攻击我国的口实”为由,或为了更加不可告人的原因,对某些事情要传媒及公众听他们指挥:三缄其口,把头埋进沙子,掩上自己的耳朵!

  我们究竟还要容忍这种状况多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毕竟只有一个家园,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序》(原石油化工出版社1976年版) 《只有一个地球》是联合国有关方面组织编写的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书籍。这本书围绕着人类环境问题,散布了许多错误的、反动的论点,迎合了超级大国和垄断资本集团的需要。这本书曾作为一九七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材料,被一些人吹捧为“一本对人类环境最完整的报告”,曾先后用英、日等多种文字出版,流毒不小。

  人类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国际阶级斗争的一个侧面。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为了适应他们推行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需要,推卸他们破坏环境的罪责,掩盖环境问题的阶级实质,在人类环境问题上把人民反对垄断资本集团的反公害的阶级斗争,说成是人和自然的斗争,妄图使人们相信解决环境问题是根本不用去触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资本主义这一罪恶制度,妄图转移世界人民反殖、反帝、反霸斗争的大方向。在这方面,《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是有代表性的。为了便于在这一领域中与帝、修、反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我们把《只有一个地对》一书译出,作为反面教材,供领导和有关同志批判。这本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国外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和经验,可供参考。

  这本书,在人类环境问题上大肆散布悲观、绝望的论调,胡说什么由于“人类的错误行动”,破坏了地球固有的平衡,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生态危机”正在发生,人类将要无法继续生存下去。这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谬论,正是资本主义日募途穷无可奈何的哀鸣。

  人与物的关系,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决定的因素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是由人来改变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逐步掌握客观规律,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的环境,使得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能动性发挥得怎样,首先取决于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不仅从旧杜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正确路线指引下,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通过三大革命斗争实践,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就一定可以战胜世界上任何困难,创造出人间奇迹。与此相反,在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他们为了攫取超额利润,对自然资源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任凭工业“三废”污染自然环境,毒害人民。他们还把人民辛勤开发出来的大量资源制造杀人武器,屠杀人民,摧残、破坏人类环境。这一切不断激起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从而加速其走向灭亡。因此,不是“生态危机”到来了,而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总危机加深了;不是“资源枯竭”了,而是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这个反革命制度已经枯竭了,它的社会力量已经枯竭了”;不是人类无法继续生存下去,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注定要灭亡。

  

  

  

  

   

  回顾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历史,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只有一个地球》这本书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它重弹臭名昭著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反动滥调,胡说什么“占第一位的、最明显的和公认的压力是人口的压力”,胡说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分增加造成贫困落后,环境恶化。同时,又故意抹杀环境问题的阶级实质和社会根源,把环境恶化归咎于工业发展。这是对客观事实的肆意歪曲。

  铁的事实是,环境污染、资源滥用以及发展中国家目前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由于超级大国和新老殖民主义推行侵略政策、战争政策和掠夺政策的结果。他们在国内疯狂地压迫和剥削人民,在国外肆无忌惮地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掠夺别国财富,攫取别国资源。美国人口只有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七,却占用了世界资源消耗量的百分之五十至七十。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不仅在它的“大家庭”里为所欲为,还向亚、非、拉广大地区到处伸手。帝国主义的“天堂”是建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地狱”之上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发展中国家人民血迹斑斑的被掠夺和被奴役的苦难史。这是他们无法掩盖和逃避不了的罪责。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首先是生产者,其次才是消费者,人的劳动能生产出比自己消费所需的更多的产品。那种把人看成是一种消极因素,把人当作单纯的消费者,把人口增长看成是级济发展的障碍,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的观点,都是极其错误的。我国自解放以来,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这个事实,就是对这种谬论最有力的驳斥。

  所谓“工业化的灾害”,显然更是站不住脚的。资本主义国家公害之所以有增无减、环境日益恶化,并非工业发展本身所造成,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只有一个地球》一方面提出什么“工业化的灾害”,一方面又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资源少、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没有能力发展工业。其用心很清楚,就是妄图借口保护环境,阻止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和技术,使其永远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和掠夺。但是,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发展中国家已经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维护国家独立,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发展民族经济,才能真正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真正摆脱贫穷和落后,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只有一个地球》,还提出了一个荒谬的所谓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它鼓吹生物圈只有一个,应该“共享”;海洋和空气的污染超出国界,应该“共管”;“没有一个国家能靠自己的力量消除日益深化的社会动乱的危机”,应该共同对付。因此,它提出所谓“人类生存的战略”就是:“应该放弃狭隘的固执的国家主权观念”,“建立超国家的国际权力机构来管理全球”。这是十分露骨地在宣扬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理论。

  今天,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到处进行侵略和掠夺,根本谈不上发展中国家去共享地球资源,根本谈不上发展中国家去共管海洋,根本谈不上发展中国家去共同解决环境问题。《只有一个地球》鼓吹建立所谓“超国家的国际权力机构”,实际上就是妄图让超级大国对世界资源、海洋和环境问题的垄断、控制和干涉合法化、永久化。他们一贯鼓吹什么“国际大家庭”,什么“经济合作”、“共同开发”、“互相依存”,一贯推行所谓“有限主权论”,公然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是国际财产,胡说什么“发展中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主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工业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只有一个地球》所宣扬的荒谬论调,跟两个超级大国的强盗逻辑如出一辙,它究竟在替谁说话,为谁效劳,不是很清楚了吗?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任何解决人类环境的途径,首要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政治独立,坚决反对超级大国、新老殖民主义的控制、掠夺和干涉。发展中国家理所当然地对自己的资源享有和执行永久的主权。同时,发展中国家在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方面也拥有巨大的潜力。只要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沿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完全可能大大地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环境状况.

 


文章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