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文章中心 >> 社会学 >> 环境人口学 >> 正文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数据管理政策 【字体: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数据管理政策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698    更新时间:2007/4/11

来源:http://www.lunw.com

1引言

随着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从规划阶段过渡到实施阶段,研究工作与框架活动的持续深入,数据政策愈来愈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其中在三个方面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IGBP、WCRP、IHDP和DIVERSITAS等计划以及各国国家计划的实施提出了挑战。一是由这些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相关活动产生的数据与信息量非常巨大;二是这些数据与信息多种多样,包括了物理与自然科学到社会与经济科学的众多学科;三是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的潜在用户群十分广泛,包括了研究人员、决策者、教育者、私营企业以及一般公众。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国际社会普遍把建立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系统作为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调研国际上作为其指导思想的数据政策无疑就成了重要的任务。

对我国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来说,进行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政策的调研还有十分现实的意义:①有利于科研人员利用国际数据资源深化研究。根据对我国已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项目的调查(孙成权,1994),我国许多科研人员尚不能全面了解国际研究现状,研究时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现有的数据库(集)及其它数据资源,数据支持程度差。因此向他们介绍国际数据政策,指出关于数据获取、贮存与管理及费用方面的规定,可大大提高其研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②有利于我国在建立数据与信息系统及网络化方面同国际接轨。数据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其网络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仪器校正、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以及数据精度限制等方面的不同常常影响数据共享与相互比较,为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与比较研究的需要,我国建立数据与信息系统时,可以借鉴国际数据政策,开发与国际数据集相匹配的数据规范;③有利于借鉴国际经验来推动中国有关数据共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许多具有良好研究基础的工作,如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以及森林生态定位站网络、中国环境保护监测网、水文与气象等观测网络,尚未纳入到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来,如何协调这些观测数据的共享与管理是十分困难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荔?/font>

2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政策的发展概况

2.1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数据政策发展概要

 2.1.1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的IGBP计划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于1986年组织了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该计划共包括八个核心计划和两个技术支撑计划,即: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过去的全球变化计划(PAGES),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水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分析、解释和建模(GAIM),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LOBEC),以及数据信息系统(DIS)和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该计划的科学目标是:描述和了解控制整个地球系统的关键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描述和了解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了解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方式。

为了实现这个科学目标,IGBP十分重视数据与信息管理。IGBP报告No.8(1989年)和No.12(1990年)就已认可了遥感与数据管理的先行性实验,并在IGBP报告No.30中详细阐述了1993~1998年的实施计划。同年12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科学委员会会议上对No.12中的数据政策进行了完善补充。1996年10月,IGBPDIS的科学委员会主席John Townshend专门就IGBP的数据政策在IGBP Newsletter No.2进行了阐述(详见附录1)。

2.12 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研究计划(IHDP)

IHDP由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与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LAS)、联合国大学(UNU)联合制订、组织和协调。它的目的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仿效自然科学所特有的大规模合作精神,力求更好地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对左右人与整体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因的科学理解和认识;②不断努力探索和预测全球环境的社会变化;③确定大范围的社会战略及防止或减轻全球变化的不利影响,或适应无法避免的变化;④制定对付全球环境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计划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①提倡建立一个由科学家和其他有关方面人士组成的全球网络,鼓励这一网络与其他有关研究活动进行合作,以便探索人与全球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因;②承担精选的切合本计划目的的研究项目;③确定能使该项计划付诸实施的适当的情报系统和方法;④探索全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的背景和促其形成的道德、文化、法律等传统和框架;⑤提出程序和技术,以便按政策取向整理各种研究成果;⑥针对全球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开展教育工作。

IHDP工作计划于1991~1992年度优先考虑了研究工作的数据需求调查、有效数据的编目以及所需数据的鉴别。1991年常务委员会巴塞罗那会议讨论了数据获取问题,决定努力改善发展中国家获取电子数据的条件,由于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集团(CIESIN)多次为ISSC数据工作提供支持,IHDP依靠其开发数据信息系统。由Robert Worcester领导的专门工作组负责研究并起草了数据获取指导原则的有关声明,并以此形成了以后有关机构关于获取数据集的政策框架。HDP常务委员会于1992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该声明。ISSC执行委员会于同年10月采纳了此声明,并提交1992年12月1日巴黎研讨会讨论得以通过。该项声明全文如下:

HDP关于数据管理与使用原则的声明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与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可比性的研究计划都要求尽早和持续地致力于高质量、长期数据集的建立、维护、校准、描述、存取和分发。

根本目标是实现全球变化研究者对全球变化的系列数据的全面和公开共享。

 长期保存全球变化研究所需的全部数据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每个全球变化的数据参数都应至少有一个明确指定的文档。确定数据采集、保留及删除重点的过程和标准将由参加到此项计划中的国内和国际机构共同完成。应当建立起信息交换中心的工作程序,以防止删除和损失重要数据。

 数据文档中应当存有关于数据储备的易于获取的信息,包括数据质量评价、支持性辅助信息,指导与辅助数据定位和获取的有关信息。

 在全球变化数据集的存储介质、加工过程和信息交流中应最大限度地采用国家和国际标准。

为实现数据的全面和公开共享,应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全球变化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其费用不得超过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最低成本。有关机构应行动起来合理安排研究人员间的数据交换。

 对于那些在开始时数据仅供选定的研究资助机构人员独享的科学研究计划,数据一旦能够广泛使用,就应尽早公开数据。在各种情况下,资助机构将负责确定数据独享的明确期限。学者们根据数据发表论著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多数情况下,从数据收集到数据提供使用的一年标准时期内,对上述权利的保护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如果数据独享的期限超过一年,就必须说明原因。

 研究人员的个人研究保密权受到保护,不能对原始调查或对数据向其他研究人员的传递进行干预,因为这构成了对个人研究保密权的侵害。应尊重有关数据机密的国家法律。

 本国研究人员有权使用其他研究人员在本国收集的数据,而且至少应当同时有权使用相应的出版物。如果可能,这些数据一旦由原研究人员公开,这一权利就应生效。

所有研究人员,不论是研究的发起人、数据的建档人员、数据编辑人员,还是数据用户,都应当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和使用数据。由于全球变化提出的问题需要用多国的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应当向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任一方面问题研究的研究人员公开从这些计划得来的数据。

2.13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数据信息管理政策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是1967~1980年执行的世界气候计划(WCP)的子计划之一。世界气候计划(WCP)由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CI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四个子计划组成,而WCRP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WCRP从7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1980年开始实施,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共同组织。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酝酿和深入,WCRP、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均成为其研究组成的重要方面。WCRP着重研究气候系统中物理方面的问题,IGBP则着重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问题。WCRP的目的是扩充人类对气候的认识,探索气候的可预报性及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它包括对全球大气、海洋、海冰与陆冰以及地表的研究。

WCRP的长期目标是:改进和扩大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认识;设计和实施深入了解重大气候过程的观测和研究计划,包括海气相互作用、云与辐射间的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发展气候系统模式,论证对各种时空尺度的气候的预报能力;研究气候对人类活动如大气中CO2增加的敏感性。

1988~1997年,WCRP主要致力于以下活动:进行全球气候分析、评估;进行数值实验、模式比较,改进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进行陆面过程、云辐射反馈、边界层及海冰的研究;实施“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TOGA)计划、“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和“全球能量与水循环实验”(GEWEX)计划。

由于WCRP是ICSU与WMO组织的,ICSU的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的有关政策自然适用于WCRP。针对气象学与业务预报的发展,WMO成员组建了一系列数据中心处理专门数据及日常的天气观测。并且通过WMO的协调,各国国家气象局属下的数据中心系统收集、储存了许多水文数据和大气数据。虽然其存取途径与ICSU数据中心不同,但从数据共享的原则上来讲是可以获取的。

2.2 一些国际组织的数据信息政策

221 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集团(CIESIN)

CIESIN始建于1989年,是一个致力于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的非赢利组织,专门从事跨机构和跨学科的物理、自然和社会经济信息的存取与整合。

CIESIN的努力方向是使由美国政府机构、科学界、非政府组织、世界各国政府组织收集的信息能为科学研究、公共决策和教育事业广泛应用。该集团正在开发下列资源和能力:

①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全球尺度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时间序列、基准数据和信息。②用于数据存取、跨学科研究和分析的先进网络的计算工具。③在社会经济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研究与决策机构之间建立桥梁。④通过国际性的数据编目网络进行数据鉴定、采集、管理、整合与传播分发。

CIESIN可以同时进行人工和电子信息服务。它通过以下活动和数据计划提供服务:

①信息合作计划。②NASA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系统(EOSDIS)的社会经济数据及应用中心(SEDAC)。③由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地球与环境科学委员会指定的美国全球变化研究信息局(GCRIO)。④由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U)的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HDP)指定的数据信息系统(HDP/DIS)。⑤对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国际秘书处给予实际支持。STATR是由IGBP、WCRP、IHDP联合组织的一项活动。⑥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的数据与信息系统。

CIESIN数据信息系统已进入Internet,网址为:telnet:catalog.ciesin. org.然后根据屏幕提示获取有关信息。

2.2.2 世界数据中心(WDC)

1955年9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国际地球物理年(IGY)特别委员会针对当时的数据需求通过了建立世界数据中心(WDC)的决议。当时,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已使得传统的数据系统方式显得陈旧落后。由美国国家科学院提供资助建立了数据中心,命名为WDCA,由前苏联科学院组建了WDCB,在几个欧洲国家及日本和澳大利亚也相继建立了分学科中心,形成了WDCC。

由于WDC在IGY数据收集方面发挥了十分良好的作用,所以ICSU决定在IGY结束后继续保持WDC系统,并由其负责长期收集那些固定监测网络的数据和专题数据相对集中的新计划的数据,如由IGY派生的太阳活动平静计划(IQSY)、作为地壳动力学计划(CDP)延续的上地幔计划(UMP)以及国际磁测量计划(IMS),中层大气计划(MAP),日—地能量计划(STE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截止目前,WDC系统已有44个分中心。

ICSU的WDC系统遵循极为简单而又明确的原则:

①向“真正的”科学家提供的数据不得超出复制的费用;②数据交流要在有关WDC之间进行,并对数据备份以预防灾难性的意外丢失;③任何科学家都可以参观数据中心并利用数据;并要公布数据目录。

另外,根据资源情况,数据中心还要帮助科学家找到WDC系统未收录的数据。

 1995年10月在荷兰瓦赫宁恩召开WDC全体会议上,还达成了出版新的WCD系统指南的协议,该指南可通过WWW网查询。目前,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各WDC分中心都建立了主页及邮件清单,其网址为:

http://www.ngdc.noaa.gov/wdc/wdc.main.html

或http://www.wdc.rl.ac.uk。

 邮件清单可以用来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地址

wdc.org@ngdc.noaa.gov

2.3 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的有关数据政策

231 全球性网络

(1)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的数据管理

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是一个以研究长期生态学现象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其任务是:

①加强对一些跨国和跨区域的长期生态学现象的认识。②促进多个研究站参与的比较与综合研究。③方便地为参与站际合作及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学科工作的学者提供信息。④促进各种观测和试验的可比性、研究和监测的综合性与数据交换。⑤加强有关长期生态学现象的研究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活动。⑥促进跨国和跨地区的长期比较研究和试验的开展。⑦促进大时空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改善预测模型方面的科学基础作出贡献。

根据这些任务,ILTER执行委员会提出了推动全球性长期生态学研究的相关建议,即建立各国网络间的信息交流网,出版各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研究系统和人员的指南,建立全球性的长期生态学研究项目,解决方法的标准化和尺度转换的问题。由此,构成了数据信息管理的基础:①改善世界各地LTER研究者的通讯和信息获取条件,特别是电子信息;②出版全球长期生态研究站的指南,并为目前未与Internet联网的地区建立访问ILTER服务站的机制;③解决尺度转换以及取样和标准化问题。

(2)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的环境数据及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

GEMS成立于1975年,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地球观察”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监测全球环境并对环境组成要素的状况进行定期评价。

参加GEMS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共有142个国家和众多的国际组织,其中特别重要的组织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等。

GEMS的目标是:

①增强参加国家的监测与评价能力。②提高环境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比性。③对选定领域进行全球的和区域的评价,收集全球环境信息。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GEMS根据《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增加了以下目标。④加强UN专门机构间的合作。⑤促进学科(sectoral)数据集(包括社会经济学数据集)的收集。⑥向地方和国家当局提供设备和方法,综合利用学科数据进行政策方案的分析。⑦增加标识符(indicators)的使用。⑧发现具国际影响的环境问题,提供早期警报。

GEMS的活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数据与信息:系统地收集和报道环境数据,进行数据协调活动,加强国家和区域的环境信息网络。②全球监测网络:主要是陆地生态系统监测和环境污染监测,如大气组成和气候系统、淡水和海岸污染、空气污染、食物污染、砍伐森林、臭氧层耗减、温室气体增加、酸雨、全球冰盖范围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问题等。③学科的和综合的环境评价:包括制定框架计划,确定评价方法,支持国家、区域和全球水平的环境评价。

GEMS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收集数据,而是在进行环境监测的同时,在所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环境状况进行定期评价,从而提高对环境的管理水平和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水平。

GEMS所收集的数据必须先进行精确度检验,否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此,为了能提供简短而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趋势或者能够与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监测同一问题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就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最后,还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价,以确定环境的变化趋势。GEMS已制定了几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在诸多领域,由最主要的国际组织或参与制定监测计划的国家机构负责贮存并处理原始数据。这将是一件长期而繁琐的工作,如记录温度的监测站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要这样重复不停地记录,这些原始数据还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对科学家或环境管理者有用,才能从中发现问题的主要发展方向。例如,世界气象组织(WMO)就负责处理并评价WMO/UNEP联合计划所收集的BAPMoN数据;加拿大内陆水中心(位于安大略省伯灵顿)负责贮存全球淡水污染物监测中所获得的数据。此外,设在伦敦大学的监测与评价研究中心(MARC)是GEMS进行环境评价的得力助手。该中心每两年出版一本《环境数据报告》,至少每年组织一次研讨会,在低成本生物监测技术以及建立相关的全国性数据库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员进行培训。MARC还出版了有关监测和评价技术方面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报告。同时承担了若干组织的监测和研究工作。MARC不贮存原始数据,但负责处理原始数据,并把已处理过的数据贮存在它自己的环境数据库中。MARC的数据库贮存了来自GEMS的已被处理过的大部分数据。今后,打算把该数据库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环境数据源之一。但是,该数据库中的数据没有进行地理参照(即没有地理坐标)。因此,GIS不能对其进行处理。为了能供GRID用户使用,还必须给MARC贮存的数据赋予地理坐标。

 

UNEP的《环境数据报告》是GEMS所有定期出版物中最为重要的,由10个主要部分组成,即:环境污染、气候、自然资源、人口、酸沉降、人类健康、能源、交通、垃圾、自然灾害以及国际合作。其中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简短的摘要,各种解释性曲线图表以及用表格表示的数据。由于《环境数据报告》主要是提供数据,则不是数据的解释,因此,GEMS又支持世界资源研究所编著出版了解释性的出版物——《世界资源》。该书包括了一系列有关主要环境问题的不同方面的长文章,并附有用表格表示的数据。该书也是每两年出版一次,与《环境数据报告》隔年交替出版。GEMS数据可供许多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供科学团体用于分析和进一步研究,使环境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能重视环境评价,并能使这些数据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为此,GEMS于1988年筹建了“环境图书馆”,目的是编辑一些以通俗语言编写的出版物,既能被不具环境专业知识的人阅读和理解,又能提供比一般通俗读物更加详细的有关环境的见解。该“图书馆”已取得很大成功。现已出版了有关温室气体、臭氧层、非洲大象、El Nio现象、食品污染、淡水污染、城市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主题的读物,今后,这类系列出版物将不断扩充,将涉及GEMS的全部研究主题。

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是GEM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于1985年。目前,GRID正发展为一个由各中心组成的全球性网络,这些中心都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环境数据并分析各环境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GRID就是在监测、评价以及环境管理之间(特别是在国家水平上)架起的一座桥梁。

GRID的长期目标包括三个方面:①增强全球性和区域性具地理坐标的环境数据集的可利用性和公开交换;②向联合国和各政府间机构提供先进的环境数据管理技术;③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利用与GRID兼容的技术进行国家的环境评价和管理。

GRID是以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大型计算机上可用来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微型计算机上可用来研究国家级的甚至区域的环境问题。

(3)全球大气观测系统(GAW)的数据管理

1989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委员会批准了建立全球大气观测(GAW)系统的计划。目的是加强并协调WMO开始于50年代的由全球臭氧观测系统(GO3OS)、本底大气污染监测网络(BAPMoN)及其它较小的测量网络分别进行的数据收集活动。通过可靠而系统的观测,获取有关大气中化学组分变化及相关物理特性的信息,以便进一步了解这些变化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其进行调控的要求,使那些不良的环境趋势(如全球变暖、臭氧耗减、酸雨等)能得到减缓或制止。

GAW系统的数据收集与管理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使用统一的仪器进行操作。这样有利于保证数据的质量。

数据存储活动由设在WMO成员国的各WMO数据中心承担。设在加拿大大气环境管理局的WMO世界臭氧数据中心(WODC)负责收集臭氧数据,并每2个月公布一次分析结果;设在美国NOAA的国家气候数据中心负责存储有关降水化学分析、悬浮颗粒物质和大气浑浊度的数据;设在俄罗斯的世界辐射数据中心负责收集太阳辐射数据;设在日本气象厅的WMO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WDCGG)负责收集除臭氧外全部大气气体的数据。此外,有些数据也存储在一些国家数据中心或国家项目的主持机构。有一些WMO成员国负责提供中心实验室和培训条件。

在GAW范围内已开始设立质量保证与科学活动中心(QA/SACs)。这些中心将在确定GAW测量数据的质量目标和质量保证标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还将配合GAW测量活动进行必要的培训。第一个QA/SAC建在德国Garmisch-Partenkirchen的环境研究所,它将负责欧洲和非洲GAW数据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GAW还将在美洲、亚洲和其它地区建立这样的中心。(4)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的数据管理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涉及的问题会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气候问题已列在国际政治议事日程的最前列,形成了大量创议的重点,包括政府部门和科学界的专题讨论会、代表大会、政治声明,以及社会发展研究报告。1992年各国政府首脑签字承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说明了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支持保障方面,数据与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方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全球气候研究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与来源的、全球的、区域的和局部的数据,因此,要加强并扩大目前的气候数据管理计划,说明需存储哪些数据、确定数据的质量与可获取性、促进数据交换,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还必须重视对气候记录中不确定性的定量表示,要建立高质量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基本气候数据集。在这一方面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将与世界气候计划(WCP)的数据部分紧密合作。

目前,差不多所有的气候数据与其它地面基础数据都是通过世界天气监测网WWW的全球通信系统(GTS)和卫星数据收集系统进行收集的。由于气候的描述必须兼有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其数据量要比目前在GTS中流通的量大几个数量级。因此,需要改进GTS收集附加分类数据的功能,或者建立一些辅助系统。

为获取卫星仪器观测数据,需利用地面配套设备。同样的设备可用来接收几个卫星的数据。因此,如果和其它研究或观测计划共用卫星与地面设备,则气候数据成本可有效降低。卫星数据与地面数据的合并通常可以提高其价值,而实时处理可以有助于控制成本。

以易获取形式进行长期的数据归档存储,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技术和模型的发展,需对长期数据集进行重新处理,因此必须要附有辅助数据或称作“元数据”(metadata),表明该数据处理或校验的情况以及质量控制评价、算法指示符等。对于大多数卫星仪器数据集来说,必须要含有足够的档案库存储器,以便能对原始仪器输出的地球物理参数进行重新计算,使修改后的数据成为有用的信息。

产生以空间为基础的气候数据的所需的总计算能力越来越大。要获取空间数据需要开发多信道技术和多种仪器协作测量的方法,建立质量控制方面的数值模型;还需要经常对全部原始数据进行重新处理,以便能不断更新校验记录或改进数据处理技术。

这些问题是GCOS将要解决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此,GCOS将以综合性基本数据目录、分布式数据中心、综合性国际联网功能、以及与国际数据标准相一致的开放式系统结构为基础,制定一个国际GCOS数据管理计划。在这项计划中,GCOS将充分利用ICSU世界数据中心系统来加强其实力。

(5)世界天气监测网(WWW)的数据管理

WWW数据管理的目标是,将WWW观测网络和通信系统连接成一个协调的全球系统,满足WWW计划以及WMO其它相关计划的需求。数据管理的任务是,协调有关WMO数据交换标准编码和数据表示形式的制定与维护,管理并促进数据处理和操作软件的交换、协调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进行气象数据的交换。

WWW系统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基础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和其它相关的环境数据,以数值代码的形式存储,可供各方面利用。②天气分析、预警和预报数据,包括为一般目的和为各种专门活动(如农业、航运业、渔业、交通、水文、水管理、工业和旅游业)提供的数据。③对由气象现象(特别是热带气旋)引起的自然灾害的预警报。WWW的数据管理系统,按照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式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有关标准,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通信网络将管理方式和复杂程度不同的各种型号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现在,对气象数据的交换、归档和检索,都采用了二进制通过形式来表示数据的值,这就是向最终目标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WWW数据管理系统可保证对WWW数据进行有效的组合、交换和处理,帮助所有成员从观测系统和数值天气预报(NMP)模式中获得最大的好处。通过有规则的管理,可改善数据质量并能使各成员更容易获取WWW数据和产品,从而可提高WMO数据工作效率,使其它WMO计划也都能从WWW基本系统中受益以支持其运行需要。1993年,WMO征求了气候学专家们对数据的需求和意见,制定了WMO分布式数据库(DDB)计划,现已进入实施阶段。为了改善WWW观测数据的质量,WMO在各区域设立了数据质量指导中心,还编辑出版了《WWW数据管理指南》,对WWW系统数据管理的各个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

(6)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的数据信息系统(DIS)

地球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ing System)计划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发起,欧洲空间局(ESA)、日本、加拿大等多国空间机构参与的大型国际计划,是近年来也是未来十年国际上最宏大的一项遥测地球计划,是一项跨世纪的长期计划。EOS计划最初是为了参与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GCRP),以航天领域能作出贡献为其目的缘起的。从80年代开始,NASA一边准备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ESA、日本、加拿大的合作体制,一边致力于地球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步推进而发展了EOS计划。EOS科学与任务需求工作组于1984年提出报告,EOS科学指导委员会对报告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现在的EOS计划,并于1985年获得美国总统的明确支持,并把EOS计划置于利用空间观测技术实施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位置上,因此,EOS计划与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GCRP)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起到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的作用。

进入90年代,在美国、欧空局、日本、加拿大等国的积极推进下,EOS计划获得重要进展。随着EOS数据信息系统(EOS DIS)的启动,以及今后几年一些大型平台的升空,EOS计划的主计划大约从1997年左右开始。在这之前,各参与机构围绕全球环境变化、资源调查都在积极地推进EOS计划的实施。目前,EOS计划的目的已经明确,已构建好框架,学科研究课题及其优先领域也已拟定,卫星及其传感器研制和发射也已列入日程。

EOS计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将依靠各研究组织及其合作增强EOS数据的应用能力。以往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而积极的用户参与是其程序中的重要一项。为了有效地支持EOS科学研究,EOS计划拟建立庞大的数据信息系统(EOSDIS)。EOSDIS已在1991财政年度随EOS的重新启动而正式开始实施。初始任务是利用现有数据来支持已有的地球科学与应用数据系统,在适当时机将这些系统纳入EOSDIS网络,这一步骤靠给用户配置计算机设备来完成,积累一定经验之后,有关EOSDIS的处理、分发、建档等活动的试验性文件将产生并提供给研究团体检验。根据用户反馈意见,持续不断地改进原有系统。

未来EOSDIS的功能如下:

①EOS极轨平台及其载荷的运营管制;平台的寿命是5年,EOS的任务是15年,因此要更换两次平台,在替换平台期间不能产生数据的间断现象。这是EOSDIS对数据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②EOS数据的处理和再加工;制作1-4级的数据产品,制作标准产品和特殊产品。③数据的保存、分发。④信息管理。⑤网络的建设。⑥数据算法的交换。

 EOS数据的使用和交换原则:

EOS数据的使用者分为缔结了研究合同的用户、与EOS运行有关的美国国家机构中的用户和其他考虑想将数据用于商业目的的用户三种。前两种用户享有使用EOS数据的优先权。

由研究型设备得到的数据:①研究数据对于参加国的研究者来说,以不超过数据的复制和传输费用的价格提供;②为使其它国家的使用者也能在上述同样条件下获得数据,最好缔结研究合同;③经过处理的EOS数据、研究结果、算法也可依照与提供原始数据相同的条件向其他研究者提供。

由业务型设备得到的数据:①EOS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向任何数据使用者和任何使用目的的用户提供数据;②所有数据的取得和使用,必须经提供观测数据的机构的同意;③确立一种数据提供手段,使所有的机构对于任何申请者和任何数据都能以合理的价格保证提供;④任何研究型设备的提供机构在将来都可以把研究型设备变成业务设备。

(7)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数据的获取、管理与流通

由三个国际组织:萨赫勒与撒哈拉观测计划(OSS),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核心计划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共同发起,达成了建立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的协议,其有关数据政策如下。

在确定并开始实施全球陆地观测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被监测的变量、监测系统的时空结构、实施计划、研究站选择/管理、测定方案、资金来源、其它操作要求以及与其它网络的耦合。所有这些都与数据处理有关。同时,一个设计得好的信息管理策略将为此网络奠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数据定义和管理草案将规定网络本身的结构。

为了根据信息和数据流来确定网络的基本结构设计,就必须始终记住以下三点:①形式必须遵循功能:只有确定了系统功能之后,才能决定采用的硬件和软件。②技术有效性和转让:网络中各研究站的可达性、舒适性(水、电和通讯系统)以及工作人员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有数据管理方面的决议必须考虑这种差异性,并提供各种适当的选择。③数据流通:网络的目的就是促进数据的流通和收集。在网络中以及在网络在各合作机构之间,数据必须畅通无阻。因此,通讯在网络发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数据获取

应首先确定被监测的变量和要能的数据用户。应符合网络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帮助限定被监测的变量,包括格式、抽样频率、分辨率和分布。

①数据质量目标(DQOs):在采样、监测和定期复查之前,就必须制好DQOs。若未达到DQOs,那么所收集的数据集就没有什么用处,并且妨碍数据之间的相互比较。 ②测定单位:每一个变量必须用标准的测定单位来表示。 ③统一方法:在整个网络中,必须统一采样的方法,即尽可能采用标准的测定技术和方法。 ④网络手册:把所运用的一般采样方式、变量单位和测定方法绘编成网络手册,为网络的工作人员和用户提供清楚的指南。网络手册将定期复查和更新。⑤核心数据:构成网络的各研究站将负责收集专门的核心数据。基本的数据集已经列出,但还必须包括本站的基本特征和土地覆盖数据才能进行GCTE的评估。各研究站可选择收集他们所愿意收集的数据。在网络中,虽然总是鼓励协调一致,但是这种一致仅限于核心数据集的收集与提供方面。对于特殊的研究站(如特殊的生物群,特选的重点研究站)可指定收集和提供补充数据集。⑥空间数据:在收集与空间有关的数据时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标明数据收集点的纬度和经度。如有可能则组成光栅扫描网络或导线,这是最灵活的系统。

虽然某些与多变的或广泛分布的物象相关的参数将是很难准确定其空中位置的。但不鼓励用人工标志(如高山研究站的顶点或研究站的中心点)来表示数据的空间属性。

 数据流维护规划

①数据输入:应采用统一的数据输入模式(有效的数字化格式和硬拷贝格式)把核心数据输入数据库。②数据的互换格式:数据供给者与用户之间的数字化数据的互换将只有通过统一的格式来实现。③数据存档:核心数据档案库应保存在地区数据中心或专题数据中心。虽然全球中心不重复贮存这些数据库,但是这些中心相互间是直接联网的,通过任何一个中心都能存取所有的数据。④数据传送给用户:数据能以联机、脱机和硬拷贝方式提供,目标是使所有的数据都能联机提供用户使用。⑤数据共享:网络的成员应当服从统一的有关数据共享、属性程序和商品化利用的协议。可把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达成的协议作为仿效的样板。

数据管理

图1是一个推荐的数据管理结构模型,共分为三个层次。层次1为网络台站,每个研究站都有责任进行研究、数据收集、数据输入和质量控制。层次2为地区数据中心(RC)和专题数据中心(TC)。图1 与数据管理有关的GTOS结构模型

地区数据中心需设5~10个,其任务是:数据存档;编制报告;质量评估;协调技术支持;检测数据的应用,包括由非网络用户提出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扩充的建议;与非网络的研究站进行合作;存取非网络数据;把数据集提供给用户。

每个地区数据中心的职责就是为研究站保存所有核心数据集的档案库拷贝,以此为目的,每个地区中心将联接成网络。在特殊情况下,地区中心可以委托其它中心行使其职责。

①在设在专题数据中心(TC)的地方,可以把特殊变量的管理委托给他们。例如,专门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世界自然保护监测中心(WCMC)。②在技术和基础设施较差的区域,可以建立支撑中心并委托负责存档之前的数据准备工作。③可以委托支撑中心进行专门的实验室调查,包括网络中一批研究站的样品分析。例如水或有机物的化学分析。

层次3为总数据中心(metadata centre)。

唯一的文档文件数据中心将对中心协调委员会负责:①保存所有有效数据集的目录或索引,包括有关格式、存取和有效性的详细说明;②保存利用过这些数据的人员名单;③确保网络内信息流的畅通;④确保质量控制和评估的全球协调;⑤保存操作日程表;⑥与内外合作者和数据用户保持联系。

(8)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数据管理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是一个国际合作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应用遥感、海表层和次表层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长期、连续地收集和处理沿海、陆架水域和世界大洋数据,并将观测数据及有关数据产品对世界各国开放。

GOOS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全球统一标准的海洋数据集,据估计,其核心数据集可能达到20~30种,因此,这些数据应用效率只能通过有效的数据管理来实现。GOOS数据管理的基本策略是数据存取便捷,各国充分共享。这一策略是GOOS获得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财政和物力资源支持的关键。据设计者初步估计,GOOS建成后,数据管理经费每年将达2~4亿美元,约占GOOS整个维持费用的20%左右。

GOOS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获取、传输、产品制作和模式设计等过程。这些过程的执行机构是地区中心和世界数据中心(海洋学)。每一过程都存在数据质量控制问题,为了取得统一标准的高可靠性数据,传感器的比测和相互校准,测量和传输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误差检验等是数据管理的基本内容,WWW、IGOSS、GLOSS和国际海洋数据与信息交换系统(IODE)以及银行、航空等商业部门数据管理系统适用的先进技术、软件都将引入GOOS数据管理,GOOS数据管理系统将随上述领域的技术进步而逐渐升级和完善。

232 区域性网络

亚洲-太平洋区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的目标是要在政府间建立一个协作网络,以促进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及加强各国处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能力,该网络十分强调需要在亚太地区引进和加强电子和其他通讯系统,以促进本地区数据与信息的交流,解决诸如数据政策的发展、数据标准化和质量保证等有关问题。应该发展一个联合或通用的数据集。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的总体目标是为全球变化研究国际行动作出欧洲的重要贡献。考虑到欧盟成员国现有的活动,ENRICH的目的是为欧盟的政策目标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这将通过充当信息交流的场所和促进在研究与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来实现。ENRICH的一个重要努力是在Internet建立ENRICH服务器,发展横跨欧洲的先进通讯网络《高频带宽度、高分辨率、相互多媒体服务》,特别要联系整个欧洲的大学和研究中心。

美洲国家间全球变化研究所(IAI)的研究范围为美洲、欧洲-非洲和远东-西南太平洋地区,其主要目标是:①指导和支持基础研究;②收集和管理数据;③促进人类资源的开发;④为制定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公共政策作出贡献。其基本原则是促进标准化数据和信息的交换。

2.3.3 国家网络

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于1980年正式启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长期生态学现象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网络。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研究水平最高的国家级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重视数据集的可比性以及方法和设备的标准化。数据集的可比性至少包括统计和实时记录。设备的标准化还包括测量、方法及计算机的标准化,其有关通讯、数据控制以及分析用软硬件的标准化在1988年就已选定。

成立于1992年的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监测网络。该网络旨在收集、存贮、分析、解释以一系列关键变量为基础的长期数据。这些变量是从遍布英国的47个陆地试验站和谈水试验站收集到的。存取数据库的计算机网络对所有的数据提供者开放,并进行每年一次的数据整编。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1988年开始筹建的,与其它网络相比较,更强调网络的整体性和总体目标,强调直接服务于解决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在观测方面强调观测仪器、装备和观测方法的统一,以使取得可以互比的数据;在数据方面强调数据格式的统一和数据质量的控制,强调数据共享,强调数据的综合与分析。现在正在投入建设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系统(CERNIS)。

2.4 美国国家的数据政策

美国是全球变化研究投入较大的国家之一,其在数据、信息政策方面对国家计划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值得借鉴。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CRP)力求实现以下目标:①建立一项相互协调的综合性长期计划以记录地球系统的状况;②增进对地球系统过程的认识;③增强预测能力。美国认为,对数据和相关信息的有效管理以及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是实现这些科学目标的关键。这里的有效管理是指自始至终地支持高质量的长期数据集的生产与保存,保证便利而廉价地使用数据及相关信息,以及在全球数据的生产与分发中采用相应的国家与国际标准等。

在此种需求下,美国全球变化数据管理跨机构工作组(IWGDMGC),于1989年11月对各成员机构的数据管理和使用政策问题进行了调查,起草了七项声明,负责起草声明的工作组成员,包括美国能源部(DOE)、商务部(DOC)、内务部(DOI)、环境保护局(EPA)、国家宇航局(NASA)、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海军部(DO)和农业部(USDA)的代表,经过修订的政策全文可见附录2。

1991年7月2日,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下属的地球与环境科学委员会已批准了这些声明,并经白宫国内政策委员会的全球变化工作组及其它工作组讨论后正式通过。声明正式发表六年来,各成员机构依据这些原则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5 国际关于信息自由的法规(附录3)

根据国际上颁布的关于“自由与均衡的信息流通”法规,也可以获取有关政府的信息。这种途径,即获取政府信息途径的基础是公民有权检查政府和政府的记录。迄今为止,只有有限的几个国家实行信息自由或途径公开的立法。表1概括了当前的概况。有关获取信息的途径的立法方面人们提出许多重大问题,其中以下三个因素较突出。

表1 获取信息途径的法案:颁布取得信息途径的方法

国家法规颁布年份

澳大利亚 1982

奥地利1973

加拿大1983

丹麦1964(1970年修订)

芬兰1951

法国1978

荷兰1979

新西兰1983(1982年修订)

挪威1970

瑞典1949(1976年修订)

美国1967

资料来源:海牙社会研究所为《世界交流报告》编写的材料。

(1)成本因素

信息途径公开的权利不可避免地要带来公共预算所必须承担的费用问题。例如,在澳大利亚,1983~1984年度用于满足信息要求的费用为1760万美元。这就对享有获取信息便利条件受益者提出了问题,而且某些社会分子会不会滥用这种权利?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导致对不同用户集团收取不同费用的问题。

(2)技术因素

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地运用电子手段来存储信息。公众寻求的信息的电子格式提出了需求者如何取得读懂这种格式所必需的技术问题。

(3)国家安全因素人们担心,国家安全的概念可能会轻率地扩大到把政府希望保密的文件包括进去。许多政府已引用国家安全问题为理由来说明为防止非法泄露政府机密而限制信息自由是正当的。但是这就产生了如下问题:什么样的信息才能被认为属于公开领域的,以及这样的信息能否全都可以不受官方限制。特别是情报机关一直争辨说,获取信息的种种要求破坏了它们的安全安排。

 3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与信息政策的特点

3.1 目标一致——自由、公开地共享全球变化数据集

目标是否合理或符合客观情况对国际、地区和国家全球变化研究活动影响甚大。这个目标不是指要达到什么目的口号,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方向、任务及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这是在综合国际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或地区的需要,同时权衡于自身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这方面,美国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

美国的全球变化数据管理跨机构工作组(IWGDMGC)建议让所有全球变化人员全面、公开地共享整套全球变化数据集成为一个基本目标。在其颁布的政策中,全球变化研究人员是指那些在研究机构、企业、政策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中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们。全球变化研究数据集是指那些对本国(美国)竞争性的工业应用系统以及改善环境管理系统可能有用的数据集合。

IWGDMGC要求数据集以实时方式提供。数据一旦可供利用,全球变化研究人员就有权公开、自由地获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行保障机制为:数据必须送交“档案馆”,由其建立关于数据集的信息系统,并供研究人员使用。虽然,上述目标比较合乎实际,现代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为数据的共享提供了基础,但是在数据集实时提供方面仍难以统一。这是因为,服务的及时性定义取决于具体的资助机构,而不是用户。这个问题现在存在,以后也许仍将存在。

3.2 数据集的特征与管理

(1)数据准备

没有充分的数据准备就不可能实现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和目标,没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数据源,无论国际性计划、还是国家计划的研究都会困难重重。近年来,特别是1 kmAVHRR数据集的成功,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数据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过去常常忽视了高质量的长期数据集的建设、维护,缺乏长期研究的资源。其中的原因较多,因素之一是对长期数据集的投入较大,各机构难以求全;因素之二是轻视数据工作,重视软硬件系统,使得数据处理工作不能连续,或造成用户的重复开发;因素之三便是轻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这些状况和国际、国家有关计划的实现目标,政府数据政策明确提出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需要及早、连续地监督、管理高质量长期数据集的建设、维护、验证和说明,以有利于存取与分发。由于长期维护大量数据的费用很大,所以在计划开始时采集数据就需要从此首选目标出发。而且,数据集的合理准备、验证、描述与维护对其是否能为科学界广泛应用十分重要,所以对于工作的连续性必须强调,使那些中途参与工作的人能与最初参加研究的人员一样,能够尽快了解数据是如何收集、校正和交换的。

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指要使全球数据集的传播媒介,处理方法与通信应尽可能地使用国家和国际标准。许多数据集不能广泛使用的直接原因就是用户固有信息管理系统与数据集不兼容。所以,要通过国际标准与协议,使用户能够自由存取、阅读和加工数据而不必再去设计或购买专门的软硬件。

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通过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有些组织的协议比较广泛,有些协议偏重于学科和具体应用。例如,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开放系统界面协议(OSI)带有7种不同的通信系统,现已为广大用户所接受。Internet上也有许多协议与网关为数据集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如X500,FTP及Gopher,Yahoo等许多检索引擎。

在数据准备工作中,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要把它作为整个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进行投资,不仅要求项目负责人努力,还要有专门的数据机构帮助。要确保数据集能以标准格式提供给用户,并在必要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通信协议。

(2)数据的积累与保存

数据集的长期保存是实现数据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由于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因素较多,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参数进行存档显得十分重要。针对这种需求,国际社会也很重视增强数据采集与数据生产机构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文档进行合理安排,存取数据集和相关信息。而“数据采集、维护与管理的程序与优先原则应由国际与国内的参加机构确定开发”,并要能够建立一种机制,来防止系统崩溃或遗失重要数据后便于进行恢复。

对于WDC,强调要在有关WDC之间进行交流,对数据复制贮存以预防灾难性的意外丢失。IGBP与美国数据政策中都要建立一个情报交换所,由其负责重要数据集的保存与备份。HDP也采取和IGBP一样的政策。

(3)数据的完整可靠

很容易看到,全球变化研究人员和有关机构十分重视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许多计划与国家政策指出:“数据文档必须具备有关数据资源的能够容易获取的信息;包括质量评价、支持性辅助信息,以及有助于确定并获取数据指南与帮助”。

目前全球都在开发一种全面综合的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系统。IGBP DIS,HDPDIS,STARP以及美国GCDIS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设立的。在这种系统中,数量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稍有差错就会导致科学界用户的以讹传讹,得出的结论也许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数据系统的编制人员就有义务告诉用户关于数据本身的信息,由其进行判别是否采用。

目前,进行同行评议是验证与记录数据质量的重要机制,一旦具备这种表述清晰的编目、地址名录及查询系统的话,用户就会自己判断他们得到的东西是什么。这点也正是我国建立数据集仓库时常常缺乏的。

3.3 实现目标的重要条件——费用低廉

为了保障数据的广泛利用与使用,国际社会十分强调使用数据的收费标准,首要原则是不能超出用户的边际费用。尽管这种情况常常受各机构的实际情况与政策的影响,但对研究人员(各机构定义不同)提供的数据基本上免费或仅收取复制费与传播费的边际费用。如世界数据中心对“真正的”科学家提供数据的费用不得超出复制的费用,但有些人员还是会受到限制的。

也许正如美国IWGDMGC指出的那样,收取一定的复制费和传播费用是一种管理大型数据集的有效工具。它可以确保该数据集不止被无止境的存取,使得数据传播机构不致受预算赤字的困扰,而专心地支持数据利用。对于小型数据集以及不常用到的数据,所付出的管理耗费可能还要超出收益,所以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可能更为有效实际。因此,国际上所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为了支持公益性的全球变化研究用户在使用数据时不应付出那些以商业利润为目的费用。

除了收费,行政管理上也要努力促进数据的获取与交流。数据与信息系统就是一种很好的保障机制。

3.4 尊重知识产权与数据共享

尽管各国际计划、组织和国家十分强调全球变化研究者对全球变化的系列数据的全面和公开共享,但他们也都十分重视保护个人研究数据,只不过这种数据独享的明确极限都要由研究资助部门确定。对于那些在开始时数据仅供选定的研究人员独享的科学研究计划,数据一旦能够广泛使用,就应尽早公开数据。

有些数据,如遥感数据,应尊重有关数据机密的国家法律。这个问题始于1986年大众媒体使用遥感影像的问题。在美国,地面遥感商业化法案(1984年7月17日已成为法律)对那些对空间摄影感兴趣的公司强制实行发许可证计划,只有在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会发给许可证执照。这项法律使美国政府得以没收违反这一法案的任何摄像,从而发生了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可能性冲突,因为正如最高法院所裁决的,该宪法修正案也规定了搜集信息的权利。因此,遥感搜集信息也可以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1986年5月,电台—电视新闻协会建议,陆地卫星法案应当与宪法第一修正案相一致。1987年2月该协会和全国广播公司就陆地卫星法案应用于媒介遥感方面向商业部提出了建议。

然而90年代以来,卫星侦察技术开始转入民用。美国政府也将采取充分利用民间卫星照片的态度,并把其作为削减财政赤字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形势下,美国地球观察公司定于1997年6月发射专用1号卫星1997年5月17日,参考消息,第7版。届时,卫片的精确度将可从10 m提高到1 m的建筑物和标识。

因此,所有研究人员,不论是研究的发起人,数据建档人员,数据编辑人员,还是数据用户都应当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和使用数据。

4一些强化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数据管理政策的建议

客观地讲,中国学者不仅较早地介入了而且积极地参加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国内,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全球变化研究的思想和框架出发,组织了一批很有意义的研究项目,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水资源问题上取得了许多成果,而且得到了ICSU、IGBP、WMO以及联合国组织的高度评价。但由于众多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全国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至今尚未正式出台,难以指导和规划全面的全球变化研究活动。我国在能力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困难重重。如前所述,全球变化观测与研究具有全球性、长期性、连续性、综合性、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产生的巨量数据需要进行汇编处理,必须深刻了解需求,使观测与研究与之相匹配,并能充分共享这些数据资源。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数据信息政策应尽早出台,具体内容如下。

(1)从根本上提高对地球科学、资源、环境领域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的数据工作的认识数据工作是提高、改善科学认识和总结、发现科学规律的基础,特别是有关全球变化研究的综合性科学数据集,更是建立各种过程模型和区域性、全球性等大尺度模型所必需。因此,必须把数据采集、数据评价、数据处理、数据保存与数据共享纳入科学研究成果验收与评价的首要工作。

(2)利用“后发”优势,建立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观测系统与数据信息系 对于我国DIS系统的建设,不必从头探讨,只须在国外现有先进水平基础上,对原有观测系统进行利用、改造,对观测要素的确定与规范化观测、仪器设备的统一购置与标定、数据网络规划与实施、数据评价与汇编处理、资源共享原则与具体规定等统一规划,做好协调工作就可以顺利进行。根据国际上IGBP与WDC密切合作的发展趋势,目前首先要协调、加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重大项目与WDC—D有关学科中心的联系,同时根据需要增设新的学科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起网络式分布型数据信息系统。

(3)建立全国性的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加强全球变化研究信息的管理交流 从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一开始,就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我们的工作重点首先应集中在基础资料和基本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上,使更多的部门和科学家、企业家深入了解和参与IGBP计划。尤其应重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发展动向信息汇总及国内各相关学会、委员会、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为此,需要在国内选择一个既参与全球变化研究又有信息管理与传播能力的单位做为建立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的基础。该中心应为公益性、非赢利性的服务机构,是一个从事与全球变化研究有关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传递、交流的专门机构。

(4)在互联网络上(如Internet, ASNet)上设立全球变化研究信息服务处网址与立项。由于互联网络上的用户众多,协议和规范已为众多人所接受,所以凭此进行数据共享,推动国内全球变化研究是十分便利而有效的工具。该信息服务处的主要内容包括:指示中国全球变化文献数据库、研究项目与成果数据库、会议信息库、中国专家及机构参与研究工作的项目库;出版有关全球变化研究进展的快报及其它出版物;举办必要的学术专题讨论会和调查报告。

通过以上努力,既可以扩大宣传,同时又可以加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数据与信息的共享,继而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 刘全根.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吴康生,王梅.当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3 孙成权,张志强,李明主编.全球变化研究国家(地区)计划及相关计划.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4 陈泮勤,孙成权主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5 陈泮勤,孙成权等主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二)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6 孙成权,张志强等主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三)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7 曹月华,赵士洞编.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交流报告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9 Stan RuttenberqThe ICSU World Data Center System:Current Status in the 40th Anniversary Year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Global Change Newsletter,1996,No.27

10 Information Cooperative Review.CIESIN.Vol:1.Issu4.1996.

11 秦健(美).美国“合作实验室”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启示.科技导报,1995,(11):21-22.

12 孙成权,张志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选择.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18(2):67-70.

13 孙成权.陈晔.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项目评述地球科学进展,1995,10(1):70-74

14 Fu Congbin.Ye Duzheng. Recent Progress o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 China.地球科学进展,1995,10(1):62-69.

15 The “Interproject”——A new Concept for IGBP Research.IGBP Global Change Newsletter,1996,No.26.

16 EOSDIS VO World Wide Gateway Information Sheet(1996).

17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GCDIS Implementation 1995 Volume1—Interagency implementation.1996.

18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GCDIS IMplementation 1995.Volume Ⅱ—Agency implementation.1996.

19 Our Changing Planet:the FY 1997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1996).

20 施永辉.全球变化研究信息开发与利用——跨学科情报研究案例.硕士学位论文,1996.

附件1 IGBP的数据政策

John Townsshend

John Townsshend博士是IGBP-DIS科学委员会主席

(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

随着IGBP各核心计划与框架活动从规划过渡到实施阶段,数据政策愈来愈成为IGBP的重要话题。IGBP窗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的一个计划,ICSU的各种 原则与宗旨不言而喻地适用于IGBP的发展。

自从1957~1958提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之后,ICSU一直保持了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由其承担收集、储存、整理及重新分发数据的服务。ICSU对其属下的计划规定义务以确保数据能自由公开地进行国际交流。其义务简述如下:ICSU的项目都应能够具有提供数据细节和存储形式说明的数据管理计划,应由各成员组织提交给WDC,使得这些数据不仅能够为成员组织共享,也可以为所有科学家共享。因此,在一项ICSU计划中,国家参与要签订协议,即同意按照数据管理计划提供数据。1990年,基于ICSU既定的自由公开共享的数据与信息交流政策原则,提出了IGBP-DIS的数据政策。其描述如下:“IGBP优先重视高质量的长期的全球数据集建设、维护、验证、描述、获取和传播,并包括新的全球数据集的综合与集成”,以及“全面公开共享整套全球变化数据集与全球变化研究需要的其它数据集,乃是IGBPDIS的基本目标”。(IGBP报告No.12)根据ICSU和WDC的原则,1994年12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IGBP科学委员会会议上提议并通过了下面更为详细的数据政策:

①IGBP需要及早并持续地对高质量的、长期的数据集的建设、维护、验证、描述、获取及传播进行约束。

②让所有全球变化研究人员全面、公开地共享整套全球集是一项基本目标。

③为了保障长期进行全球变化研究,保存所有数据是必要的。对每个及整体全球变化数据参数来说,应该至少有一个明确的说明文档。设定数据采集、保存与清除的先后顺序和标准应由国家与国际上的成员机构来制订。要建立一个“扫除”程序以阻止重要数据集的清除与丢失。

④数据文档必须包括有关数据储备容易获取的信息,涉及质量评价、支持性辅助信息,以及确定并获取数据的指南与帮助。

⑤全球数据集的处理、交流,以及媒介应尽可能地使用国际标准及恰当的通用国家标准。

⑥应以较经济的费用向全球变化研究人员提供能全面、公开获取的数据。首要原则是不能超出具体用户的边际费用。有关机构应承担研究人员之间数据交流畅通无阻的管理责任。

⑦对于那些尚处理原始调研者专用数据时期的项目,其数据一旦可以广泛使用,应尽快公开。对各种具体情况,资助机构应明确规定专用时期的终止期限。

IGBP需要遵守公开、廉价获取数据集的原则,因为它是ICSU的组成部分,如果它只保障自身数据的获取,就会导致从其它计划获取数据成本的提高。置于上述原则下的数据集包括野外数据、经过处理的遥感数据及模型输出结果等一系列产品。在这方面,利用数据集的IGBP科学家应承担主要义务。在DIS的协助下,IGBP评估这些政策的深远意义时,发现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核心计划将如何确定哪些数据集可以使用,并以保种格式分发?

②费用对数据利用的影响的什么?这些费用要求任何核心计划或框架活动应以较低成本提供数据。

③何种机制可以确保数据的传播?

④如何进行长期存档?这不仅涉及技术性问题,还关系到怎样确定责任与维护的问题。

⑤在这些活动中IGBPDIS与核心计划应起什么作用?

⑥其它可能卷入的机构组织能够承担什么义务(如世界数据中心系统,WMO数据中心系统等)?

⑦对其它有使用或复制限制的数据供应者,IGBP应负的责任是什么?

⑧利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数据时,有一些重要问题与IGBP项目和活动有关,特别是如果不得不依赖这些数据,而这种数据又非其科学结论所能替代时,IGBP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施其科学计划?

⑨关于以IGBP名义收集的数据处于专用时期时,IGBP科学家与项目有何特权?

⑩与IGBP秀关各界能达到一致并能遵守这些原则与协议的公约是什么?

在DIS,我们已就阐明这些问题迈出了一步,但为了确保IGBP数据政策原则实施,IGBPDIS仍需付出长期的努力。目前IGBPDIS正在进行IGBP活动分析,以评估这些数据政策的深远影响。


文章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