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文章中心 >> 自考成考 >> 高考作文 >> 正文
  2004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评析 【字体:
2004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评析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356    更新时间:2007/5/9

话题作文的拓展与创新

——2004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评析

胡尼南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命题仍然是材料加话题的形式。话题材料源自2003年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素养及需求的调查报告,这次调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课题组承担,历时一年。这是目前国内首次公众人文社科素养调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余家国内和省内的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话题是“人文素养与发展”。还是话题作文,却引起了更强烈的反响。

    有人说,这个话题是“老、大、难”,太切近社会热点有泛政治化倾向。有人认为“人文素养”已经讲了很多年,涉及了各个领域,渗透到我们生活做人的方方面面,过于宽泛,是一个天大的话题,让学生谈这个话题是困难的。

    人文素养的确讲了多年,然而人文素养仍然是制约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命题者针对当前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话题内容直接指向人文精神,提醒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表明命题者对于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作”,白居易这句评价诗文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作文必须反映社会现实,文以载道,反映社会是作文的天职。人文素养的问题,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个人发展,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都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作文题目让学生有话说了,学生却说不出,说不深,大多是在浅层次上谈人文素养。恰恰说明它被忽视、被淡化或者被政治化,反映了当今社会忽视人文素养的现象。

“7.5%”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叹号,我们必须记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值得人们珍藏的,不是她的经济发达和人均多高的生活水平,也不是绮丽的风光和家用小汽车,而是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浙江省是文化大省,经济大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出自浙江省,尤其震惊天下。

    人们对高考的关注已经超越了一个考试题目所应该承担的重量。一年一次的高考作文几乎在引领一个时代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往往还能折射出一个时代乃至一个民族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法。法国2004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颇有参照意义:能否同时拥有自由和快乐?艺术活动是不是一种劳动?语言是不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强加的真理扼杀精神的自由吗?公民讨论法律是否会对国家构成威胁?是否存在本能(自然的欲望)?不同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想内容和审美观,以异域的高考作文题反观,或许能发现另一种思维而对照出自身的不足。

纵观过去五年的话题作文,有一个明显的走向:从思想内容看,不断贴近生活,深人生活,由对生活的思考,进入到对人性的思考;从思维特点看,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考到哲理的思辨。

    从这个走向可以看出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的拓展和创新:超越了“我”,把我放到社会中,不仅仅是对“我”的思考,对“我”的解剖,更要直接面对社会思考,要思考国家、民族的过去与未来,追求更高的思维境界,思考人文精神,探求深层的文化内涵。

    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到哲理思辨进而超越理性思维到艺术的境界,以求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完美融合。从道德诚信到心灵的选择到人文精神与发展,折射抑或引领了时代的追求。而今人类自我反省,哲学的思考转向心灵,文化散文的兴盛正是这种追求的具体表现。

    今年浙江省的作文话题大气厚实。近几年的话题作文似乎已经进入一个模式:一个故事、一个寓言、一首诗,情境化的材料,话题小,从个例出发,切口小,很难涵盖大气的作文。为文而文,为我而文,是狭隘的作文;为思想而文,为精神而文,为社会而文,方成大气之作。

    今年浙江省的话题作文直指个人、民族的精神状况,强调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对有思想、有内涵的考生来说能写出好文章。他们不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到风花雪月中谈情说爱,而是关注社会,关注人文。

    他们品菊、品竹、品梅、品兰,品的是传统人文精神,吟诵“留取丹心照汗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的是我们民族可贵的献身精神和探索精神。

    他们思考的是孔子的循循善诱,耶稣的谆谆教诲,庄周的逍遥无为,莎士比亚的愤世嫉俗,思考的是特耳巴神殿的石碑:人,认识你自己。

    他们思考的是屈原为什么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为什么纵身汨罗江竟荡开千年的涟漪?

    他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讨建立起地跨亚欧非的帝国,一旦撒手西归,帝国顷刻之间会四分五裂?

    即使是听吴歌柔婉、看楼台倒影、感受水乡宁静,也会透视千年的人文底蕴,映照出今天城市的浮躁与喧嚣。

    当然也有遗憾。作文话题“大气”,但是20多万篇作文罕见大气之作,却不乏空洞之文;少有学生关注思考自己身边的人文历史,如此多的考生不会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这些问题不仅应该让作文教学思考,更值得中学语文教育界深思。

 



文章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