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文章中心 >> 社会学 >> 社会热点 >> 正文
  论“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 【字体:
论“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286    更新时间:2007/3/8
【原文出处】教学与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4
【原刊页号】27~32
【分 类 号】A3
【分 类 名】邓小平理论
【复印期号】200308
【 标 题】论“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
【 作 者】王真
【作者简介】王真(1949-),男,辽宁大连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研究。辽宁 大连 116001
【内容提要】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三个代表”的科学的历史定位,是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取决于“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只有深刻认识这种历史必然性,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从而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摘 要 题】本期聚焦
【关 键 词】“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历史定位
【 正 文】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对“三个代表”的科学的历史定位,是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不是任何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取决于“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只有深刻认识这种历史必然性,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从而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三个代表”历史定位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实质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规律,即它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而向前发展,这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所谓历史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具有长远的历史指导意义;所谓时代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总是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富有鲜明的时代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需要通过其时代性来具体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则不断丰富其历史性内容,证明它是具有历史性的真理。江泽民同志指出,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他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这些论述都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
  作为马克思主义党建原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党的指导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从党是革命、建设和改革领导核心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最根本的就是党的指导思想要与时俱进。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它的指导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它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党的纲领“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1](P296)马克思在这里虽然没有使用党的指导思想这个概念,但党的纲领无疑是具有指导作用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说明党的纲领必须反映客观存在的革命运动的水平,而这又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我们党80多年来的历史也是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一般性原理发展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第二阶段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第三阶段就是发展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阶段。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引导到中国化的历史轨道上来。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刘少奇在1945年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东西,又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2](P334)因为毛泽东同志“在理论上敢于进行大胆的创造,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于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于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他能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件艰巨的事业”。[2](p336-337)毛泽东思想不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道,这一点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为以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二是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轨道上的创新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有力地指导了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党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与时俱时,这是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根据这种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更加崭新的阶段,这已经并且必将有力地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成立80多年来在指导思想上的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其根本原因概出于此。
  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的外在表现,则在于它能够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对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观点和论断。比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党建设成为“两个先锋队”,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等。这些新的观点和论断使我们能够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从新的历史方位上继续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绝不只是表现在个别的、零碎的观点上,而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坚实、内涵丰富、逻辑严谨、功能完备,形成一个新的体系性思想。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穿“三个代表”,是其活的灵魂;唯物史观体现在“三个代表”的三个方面,融会而成中国特色的先进生产力理论、先进文化理论、人民利益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把党的建设同生产力、思想文化、人民利益等社会发展中三个基本问题紧密联系起来,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完备的功能,用以指导、规范、检验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一种体系性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定位源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能够适应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这种理论品质和内在逻辑使然。
    二、“三个代表”历史定位的理论支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三个代表”历史地位的理论支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世界观、方法论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党的思想路线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贯穿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p165)江泽民同志不仅强调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而且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这条思想路线。比如,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3](p166)这就从社会发展动力观上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作用。又如,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4](p443)这就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工具性价值。再如,他指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就阐明了当前和今后深入解放思想的具体途径,等等。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5](p12)这一论断把与时俱进纳入到党的思想路线中来,作为其组成部分,是党的思想路线合乎逻辑的发展,意义重大。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最基本点。没有实事求是,也就不会有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是为了破除已经过时的条条框框,这主要是从“破”的角度来达到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是为了树立与客观形势变化相适应的新的思想观念,这主要是从“立”的角度去达到实事求是。无论解放思想还是实事求是,都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但与时俱进更强调从客观实际的变化中坚持实事求是,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去理解实事求是。把与时俱进纳入到党的思想路线中来,深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论强调实践第一性,同时指明实践的动态性。与时俱进则鲜明地体现了实践的动态性,从而引导人们从实践第一性和实践动态性的统一上来理解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集中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上,即生产力、思想文化和人民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把生产工具集中在自己手里时,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P293)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7](P16)毛泽东指出,社会历史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8](P109)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把生产力标准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这主要是:强调发展生产力必须符合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必须履行好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和重要职责,必须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等。思想文化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该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思想文化建设。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不能相互替代的问题。列宁阐明了发展无产阶级文化的问题。毛泽东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政策。邓小平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这主要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阐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提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等。人民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点。马克思早就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9](p104)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0](p53)毛泽东鲜明地提出要为人民服务,并把党的宗旨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把实现人民利益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把人民利益标准作为党和国家最根本的价值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关于人民利益思想的继承和创新。这主要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提出要把党的先进性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指明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强调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社会运动的整体性,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规律,以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大大深化了。
  江泽民同志指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4](p532-53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创新中更好地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是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定位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三个代表”历史定位的实践基础——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
  历史经验是对历史认知的积累,是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进行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历史经验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十月革命后,列宁说过:“我们不预备做历史学家,我们所关心的是现在和将来。过去的一年,我们是把它当作材料,当作经验教训,当作我们继续前进的跳板看待的”。[7](P112)为着指导今后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注重总结历史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和理论创新。总结历史经验对于理论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对历史实践的理性思维和高度概括,因而就能够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历史规律,进而用以指导新实践。
  党的全部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基础,而其中更具直接而重要意义的,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伟大实践。这13年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在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的13年。十六大报告中所总结的十条基本经验,就是继续前进、艰辛探索的结晶。这13年探索使我们深化了两个认识: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认识的深化是围绕三条主要线索展开的:
  第一条线索是执政兴国的物质基础问题。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同时鉴于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进一步强化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的认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项决策,第一项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会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此后,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由此推动我国经济走上迅速发展的快车道。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泽民同志又鉴于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这一新的世界形势,多次强调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阐明能否把经济搞上去,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这一系列思想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形成概括出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
  第二条线索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问题。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他担任总书记后不久,即1989年12月29日,就在中央党校作了题为《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的讲话,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4](p9)以后每年他都要就党的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都要强调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问题。2001年出版的江泽民同志的《论党的建设》,共收入了他从1989到2001年54篇有关党的建设的文章,就目前已公开发表的历史文献来看,这是江泽民同志发表论述较多的一个领域。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就是抓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首位”的意义上说,则关系到党的建设的全局,而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又取决于我们党。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说,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就是抓先进文化建设,因为先进文化的灵魂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当然,江泽民同志就发展先进文化问题还发表了许多重要谈话。在1994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36字方针,这是指导我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方针。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些方针决议连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论述,为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通过总结这一期间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建设的经验,江泽民同志逐步形成并概括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
  第三条线索是执政为民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后,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这个决定包含着对1989年政治风波的深刻反思,表明党决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群关系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加强反腐败斗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他担任总书记的13年间,中纪委全会他都要参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反腐败斗争力度不断加大,腐败势头得到程度不同的遏制,并初步形成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斗争的路子,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总的来看,这13年是党群关系处理比较好的13年。这是国家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发展、社会得以进步、党的执政基础得以巩固的重要原因。正是在这种实践中,江泽民同志形成概括出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为治党治国积累了宝贵的新鲜经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是一个具有创新理论思维的集体,因而能够以这些新的经验为基础,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概括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历史定位就是以党的艰辛探索及经验总结为基础的。
    四、“三个代表”历史定位的群众认同——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同,集中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意愿,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它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它能够通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最终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离开利益的思想是不会有根基的,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p82)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9](p10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只有紧密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联系在一起,反映群众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都是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利益紧密联系的,这就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发展,关心如何通过发展使国家尽快富强起来,人民生活尽快得到提高。“三个代表”与人民利益的紧密联系,就在于它要求紧紧把握发展这个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的根本问题,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意愿,又因为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从广义上说,党80多年来的历史都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理性的验证。从狭义上讲,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理性最直接最有力的验证。十六大报告指出:人们公认,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13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完全有理由使党和人民相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指导思想,确确实实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去做,我国就一定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意愿,还因为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践“三个代表”而使这一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总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认识党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政策的。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脱贫致富,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广大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行动,使“三个代表”具有一种人格化的力量,增强了“三个代表”的亲切感和可信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要求。只有全党上下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进一步增强“三个代表”的说服力,使“三个代表”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定位具有其必然性。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具有这样一种突破和超越的发展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它同我们党的历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一样,都有一个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并必将在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行程中日益显示出其真理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列宁选集[M].3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 列宁全集[M].中文2版.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文章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