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经济学论文 >> 新经济学 >> 正文
  第一章: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2) 【字体:
第一章: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2)
作者:网络    论文来源:网络    点击数:217    更新时间:2007/3/21

——高风险。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是开创性的工作,不一定都会取得成功。高风险还在于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失败就意味着破产。
  ——高渗透性。从总体上来说,高科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因而,高科技往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
  ——高融合。高科技的高融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科技研究与科学研究融合为一体,相互促进;二是技术之间融合协调趋势加强,不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并突破原有界限而形成新的技术,或不同的技术之间相互集成而产生新的技术。例如,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相互缠绕在一起以致不能把它们分离开来,它们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信息技术基础并把我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国际公认的高科技一般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6个领域。
  高科技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其产业化,目前高科技产业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高科技产业化是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产业的过程。因此,高科技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是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上。高新科技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大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如光、电、声、磁物理性质的综合利用,全息图像处理等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工程产业,如微生物、酶、细胞、基因四大工程,如动植物、药物、疫苗、生物计算机等的研究和开发;
  —软件产业,如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等的建立,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如与新材料相结合,有效替换和重建的各种人工脏器及各种诊断仪器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超导体产业,如超导电机、超导输电、超导输能、超导电子器件、超导计算机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太阳能产业,研制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存储等装置;
  —空间产业,包括提供卫星发射载荷、太空旅行,空间商业服务,在地球外进行生产和实验外星球上采掘资源等的研制与利用;
  —海洋产业,包括南极的开发,海水的处理和利用,深海采矿,建立海底城市的研究与开发;
  —智能机械产业,它使我们在体力、智能方面得到彻底解放。
  以上9大产业又可以交叉渗透,形成综合性高科技产业。
  一般而言,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较之传统产业,其经济效益要高出很多。几乎所有国家高科技发展都可以证明,高科技产业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4.新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
  创新在新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新经济的核心和实质所在。在新经济时代,创新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类智力发展到今天,生产变为自然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则作为自然力相互作用的协调者,用智力控制自然。当物质创造力越来越大时,对精神创造力需求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新经济时代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人类物质生产能力高度发展之时,要求精神创造力与物质创造力平衡发展的客观表现。
  新经济体系内最重要的规律,首先是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不论是网络化、信息化,还是数字化、知识化,都和技术创新息息相关。
  适应性是新经济的第二大规律。它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的不断创新,以及生产率提速所带来的变革。在新经济领域,任何企业、任何规律如果缺乏灵活性,不尽最大的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就会面临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在新经济时代,也要求企业在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
  惟有创新,才能生存,这是新经济时代铁的定律。
  何为创新?
  许多人认为发明就是创新,也有人把创新与研究开发和科学发现视为同义语。创新到底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第一,创造新的产品;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辟新的市场;第四,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第五,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
  新经济时代的创新具有如下特征:
  (l)创新的不确定性
  任何创新都具有不确定性,创新的程度越高,不确定性就越大。创新的实现与扩散过程,也就是创新不确定性逐步消除的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有三种类型:
  ①市场不确定性。创新的市场不确定性,主要是不易把握市场需要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融入创新过程之中。这有可能是当出现根本性创新时,找不到市场方向。市场不确定性的来源,还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将潜在的需要融入创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以及未来产品如何变化以反映用户的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包括:当一种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时,是否能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用户是否接受,如何让用户尽快地接受,以及如何使创新向其它领域扩展等。当存在创新竞争者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指创新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这主要是指那些重大创新。相对说来,源于市场需要或生产需要的小的创新,其市场不确定性小得多。
  ②技术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主要是如何用技术语言来表达市场需要的特征,从产品原型到工程化与规模生产,每一步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跨越。新技术与现行技术系统之间的不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技术不确定性还包括设计是否优越、技术上能否超过已有产品中工艺、制造成本能否达到商业化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如何等。
  ③战略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主要是针对重大技术创新和重点投资项目而言。它指一种技术创新出现使已有投资与技能过时的不确定性,即难以判断它对创新竞争基础和性质的影响程度,以及面临新技术潜在的重大变化时企业如何进行组织适应与投资决策。
  (2)创新的保护性与破坏性
  不同创新对企业的影响范围、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两个极端的情况是:破坏性的和保护性的。具有保护性的创新,会提高企业现有能力、技能的价值和可应用性。虽然所有的技术创新都会引起某种变化,但这些变化不一定非是破坏性的。
  在破坏性的一端,创新的效果完全相反。这类创新不是提高和加强企业现在的能力,而是使企业现在的技能和资产遭到毁坏和破坏。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会使企业现有的资源、技能和知识只能低劣地满足市场需要,或者根本无法满足其要求,从而降低了现有能力的价值,在极端情况下,会使其完全过时。这类变化正是熊彼特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熊彼特认为“创造性破坏”是新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它对竞争的影响是通过重铸竞争优势的实现基础而实现的。有的“创造性破坏”影响如此深远、广泛,以致它们常常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或者破坏一个现有的产业,如半导体产业的成长及其对电真空管产业的破坏性作用。
  (3)创新的受批制性
  创新活动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斥、抵制。习惯于原有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人们往往不欢迎任何改动和变革。
  除以上特征之处,偶然性与机遇性也常常是新经济时代中创新所表现的特点之一。
  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一个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作为区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创新其实质内容包括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第一,技术创新是新经济的内核。技术创新涉及的内容是与新产品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其它商业活动。技术创新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第二,管理创新是新经济的保障。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管理创新是具有如下特征: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关键在于新设计。

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提出一种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新经营思路如果是可行的,这便是管理方面的一种创新。但这种新经营思路并非针对一个企业而言是新的,而应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新的。
  ③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活动及其他活动有序化的支撑体系。一个新的组织机构的诞生是一种创新,但如果不能有效运转则成为空想。
  ③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一个新的管理方式能提高生产效率,或使人际关系协调,或能更好地激励员工等等,这些都将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企业既定目标和责任。
  ④设计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综合性的管理范式,是指企业总体资源有效配置实施的范式,这么一个范式如果对所有企业的综合管理而言的是新的,则自然是一种创新。
  ⑤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资源整合行为的规范,既是企业行为的规范也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制度的变革会给企业行为带来变化,进而有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企业更上一层楼。因此,制度创新也是管理创新之一。
  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新经济时代一样呼唤创新,需要创新,刺激创新。把创新放在发展企业、发展经济的首位,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实质,最根本的创新。新经济从其内核看就是创新型经济,新世纪从其发展趋势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加快创新的新纪元。
  5.新经济成长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着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各国贸易、金融、服务等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化为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新经济也深深地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经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愈加多样。进入近代以来,经济活动不仅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国际化,仅仅是说跨国界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扩大,这并不是什么新现象。新经济的全球化有质的不同,同国际化相比,它是一种更先进、更复杂的形式,它意味着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整合的运作。全球化是比国际化更新的现象,在范围越来越广的新经济活动中,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模式。今天的全球化是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加以概括的。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和运行规则,市场经济统一了世界,生产要素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实现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因此,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并非一种新现象,而是自新经济出现以来,就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迅猛发展,并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贸易自由化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且标志着世界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税水平进一步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更严格的限制,长期游离在外的贸易活动如纺织品与农产品贸易,被纳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之中……。而且,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不只是世界贸易自由化在程度上的扩大,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去,仅仅作为谈判场所的关贸总协定,如今被一个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在统一的规则执行上具有法律职能的组织所替代,世界贸易从此进入了一个制度化时代,并且由此确定了一个更加自由化的目标。正如国际贸易关系曾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初形式一样,贸易自由化已明显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先导。

(2)金融全球化
  当今世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流动,较少受到障碍。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间接投资也以异乎寻常的规模膨胀,跨国证券融资的制度障碍、货币障碍和政策障碍等越来越小。跨国银行迅速扩展,业务网络遍布全球,瞬息之间可以调动巨额资金;银行业务不但在适应国际化需要中日新月异,而且形成了统一的国际规则。其中,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了全球金融体系风险管理的共识。
  金融市场全球化,使一大批新兴国际金融市场崛起,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构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金融网络;国际融资工具不断翻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资本的国际流动消除了货币障碍。可以预见,在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贸易中建立一个类似于商品劳务贸易的自由体系,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际大家庭的下一个目标。
  (3)生产经营的跨国化
  国际经济关系向紧密化方向发展的更深刻的表现之一就是生产经营的跨国化。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局限于最终产品的交换关系,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变为由跨国公司所组织的产品及其零部件直至工艺的分工关系。今天,跨国公司的生产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民族国家的市场障碍不断被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所冲破。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部署下,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生产选址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国家的差别正在日益淡化。随着世界大跨国公司的全球拓展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分布越来越多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结果,而越来越少地继续作为本国产业政策的体现。
  以上的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总趋势的三个组成部分。贸易从产品交换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金融从要素配置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而跨国经营则从生产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三者构成了整个生产过程,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在现阶段发展的全面性。
  如果将新经济比作火的话,那么全球化就是风。风助火势,火借风成。新经济与全球化同步成长,共同发展。
  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对于新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1)全球化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各国间的关税壁垒大大削弱,商品跨国流通的障碍大大减小,商品以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统计,1994年世界商品贸易额达到40900亿美元,首次突破40000亿美元大关,创下近20年来的最新记录;服务贸易达到10800亿美元。
  1995年世界贸易额又比1994年增长80%,突破60000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为4875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2300亿美元。1997年世界贸易额又比1996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贸易额达到67000亿美元。
  而在新经济的发祥地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其中对外贸易的增长功不可没。据(美国统计摘要)显示,美国出口贸易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5367.84亿美元剧增至1997年创记录的9375.93亿美元,7年间共增长了174.67%。年平均增长率为8.3%,较1980一1994年间的平均速度7%高1.3个百分点。与历史同期的世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相比,略高于世界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7.4%,大大高于同期的21个工业化国家6.0%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
  (2)全球化导致竞争的加剧
  竞争与新经济的核心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全球化的竞争加剧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又引发全球范围的更为激烈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国家日益增多,尤其是西方大国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经济主导权,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竞争优势,各国企业纷纷在战略致胜的制高点——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隔18个月就增长一倍,可以说是新经济时代如火如荼的技术创新的真实写照。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问世,使得这个世界日益丰富多彩,而隐藏在背后的,则是企业间竞争的日趋白热化。

为了赢得竞争的优势,企业还从组织管理、企业规模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新兴的企业管理革命,企业形象设计浪潮,是新经济时代要求对企业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的必然反映。
  (3)竞争加剧成为席卷全球兼并浪潮的源动力
  1994年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迫使公司扩大规模,联合经营,以增加总体竞争实力,降低成本:美国政府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调整金融业和改革医疗保险体制方面的设想和行动,迫使有关企业作出战略性调整,同时在反托拉斯方面的态度比以往有所缓和;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等西方主要货币汇率的暴跌,极大地吸引了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公司投入企业兼并收购活动。
  在这些背景之下,新一轮兼并浪潮席卷全球。
  1998年,可被称之为全球企业兼并年。仅在美国,这一年的企业兼并就有2752起,交易金额高达2368亿美元。
  (4)全球化导致资金、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自由地游动,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当今,每天都有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巨额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寻找着市场和高额回报。同时,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也日益频繁。诚然,巨额的流动资本会有相当大的风险。东南亚金融危机即是明证。但随着全球经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这只“出笼猛虎”终得到降服,从而使新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对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化流动,总的说来,应持肯定态度,因为这毕竟向着理想的、效率更高的“完全市场竞争”迈进了一步。今后我们所要做的,是将这种自由流动纳入一种规范的框架中。
  全球化是新经济成长的条件,也是新经济作用的结果。
  随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化在新世纪中必将掀起新的浪潮,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美国新经济评析
  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水,其出现都有其历史的必然。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美国经济迅速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又一体现。概而言之,促成美国“新经济”出现有以下主要原因。
  1.克林顿经济学的成功
  克林顿上台前后,正是美国经济发生滞胀的困难时期,虽然两位前任里根和布什已花大力气进行了调整,但收效并不明显,整个美国当时在经济上面对的是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问题: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联邦财政赤字增长失控,政府债台高筑;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企业竞争力削弱等。
  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就抛出了其政策的基本取向,即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实行变革,振兴美国经济。这一振兴经济政策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增税和减少福利开支。这是迈出的削减联邦财政赤字、克服宏观经济失衡的第一步。克林顿政府果断提出了4年增税1860亿美元的设想,同时削减政府在医疗保健和国防等方面的支出,争取到1997年将联邦预算赤字减少一半。
  第二,公平负担主要是指在富人身上增税。里根政府信奉“利益逐层渗透”理论,主张保护大企业、大资本家利益。克林顿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增税的主要部分让富人承担。
  第三,重点扶待和政策倾斜,保持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克林顿执政后宣布,政府将在支持科学技术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对在长期内能提供高薪岗位的产业予以更有力的支持。为此克林顿政府增加了170亿美元的联邦支出来促进民间研究与开发,并指定副总统戈尔负责高技术领域的计划与推广工作。
  第四,短期内对经济发展实行财政刺激,以保证经济不再滑坡。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共拿出300亿美元,用于对企业减免税收和扩大公共工程开支,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这些主张和实施的经济政策,表明了克林顿政府经济学的主旨;以维持充分就业、保持长期经济增长、削减财政赤字和减少国际收支逆差为政策目标,实行既要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又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的折衷主义路线。具体内容包括:在短期内采取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措施;从长期看则强调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重视社会贫富分化,主张大幅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以便为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

论文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