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与生育 >> 正文
  王大中:以现代化理念重新认识流动人口问题 【字体:
王大中:以现代化理念重新认识流动人口问题
作者:网络    论文来源:网络    点击数:323    更新时间:2007/3/24

流动人口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在现代,可以说有着与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同的内涵,有着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同的丰富的价值及意义。因为当代的流动人口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城市化及现代化的大向题。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流动人口问题,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不可逾越。改革开放之后,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大大缓解了城市建设中劳动力的匾乏,使得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促进城市第二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有了质的变迁,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然而,在流动人口问题上,目前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农民入城后,没有城市户口,很少有稳定或较稳定的心理及现实感受,因而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人。他们的子女也不能与城市孩子一样在正常的学校读书。他们所居住地方也多为流动人口的集中地,与城市的高楼大厦属于两个概念、两个世界。因而他们总怀着一种理念,即有了一定的收入,再返回农村的家乡。

 

同样.城市人口对农民工也存在着防范心理,不少人讲他们视为一种必须加以控制的人群,不能用现代化的理念认识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价值,以及对社会进步有多么重要的革命性影响。这样的状态与人口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有着相当远的差距。

 

人口流动,农民进城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在对待流动人口问题上既要有责任感,也要有紧迫感。

 

一是必须正确看待流动人口问题

 

中国劳动力的释放有着多方面的动因,一是早就积蓄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多年来未得到释放的机会。二是人口增长使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已形成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超量,形成了世界上任何国家没有遇到的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剩余劳动力的现实。这对我国实现城市化讲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困难的重大任务。三是中国又是在历史的人口沉积上突然出现了潮水般的流动人口,这与其他国家农村人口迁移的渐进性发展有很大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必然,是社会进步进程中的新生事物。不仅不能违背而且还要顺应这一规律,积极引导流动人口健康有序流动。

 

二是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如上所述,城市人口与进城的流动人口有着有形及无形的隔离带。这种隔离带又形成了新的城市中的农村或城市中的农村人口。解决好这一问题,至关重要的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一,我们处理流动人口问题的一切行为政策都应为着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利益和发展。

 

其二,应该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公平原则。这里的公正是指社会公正,即公正合理地处理好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城市人口与进城人口的种种关系,流动人口的权益必须得到保护。

 

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兼顾后来人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之需要为代价。如为着现代流动人口的需要而无限制地建城,无限制地缩小耕地,这显然是错误的。而实现城市化,让流动人口过分集中,将导致城市化走向失衡,这同样与城市化相背,而且也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及城市化。

 

三是流动人口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亦即使流动人口的合理需要都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对其非合理的需求予以最大限度的抑制,从而使得他们的体力、智力及潜力都得到发展。

 

三是应制定人口流动相关法律

 

党和政府对流动人口问题已经推出了许多良策。如解决“三农问题”, 为流动人口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等等。这使我们看到一种希望,看到了城市化发展的前景。但也应看到仍存在的一些不足,诸如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部教授)


论文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