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与生育 >> 正文
  都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人口教育素质 【字体:
都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人口教育素质
作者:网络    论文来源:网络    点击数:506    更新时间:2007/3/24

  一、现阶段提高人口教育素质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较高的人力资本日趋成为吸引国际资本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劳动力总量优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劳动力绝对数量并不是构成劳动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必然条件,较高的劳动力素质不可或缺。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排序,我国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30个国家相比,人均受教育年限位居第七,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较高。但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不明显,要保持并吸引足够的资本与之匹配,教育的发展尤其重要。

 

  目前,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为68.3%),人口负担则较低。现阶段,我国可以利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优势来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今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下降,我国劳动力数量的总体优势也将相对下降。同时,其他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将逐渐完成人口结构转变,增强其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竞争优势。

 

    因此,对我国来说,只有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以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来替代劳动力数量,才能有效化解人口年龄结构相对优势削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教育投入总量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资源用于教育的比重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6.8%,财政性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占GDP的比例为3.2%。据对40个国家教育公共资源投入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不足15%,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0%,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30%,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在4%以上。因此,一个国家对教育的公共资源投入,是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0多年来,我国教育投入水平已有明显提高,投入总量水平与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基本相当。在未来继续依靠增加公共资源用于教育投入的比例,来维持教育部门发展的余地已经不大。在此情况下,应对教育投入机制和教育中各种结构问题加以调整,通过结构优化来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人口教育素质的政策建议

 

  要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需要确立优化结构的基本原则及优先顺序。其一,公共资源要首先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其二,在确保教育机会基本公平的基础上,教育投资也要注重收益;其三,着力解决负面影响大的不平衡问题。根据这几个原则,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平衡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是当前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1.理顺教育投入的事权和财权。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承担了教育的事权,但财权和财力却不能相应保证教育的发展。

 

    因此,第一,中央政府的责任是为基础教育提供转移支付资金,为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提供资金,确保公平的教育机会。

 

    第二,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应该建立由中央到县的义务教育直管制度,以确保中央的转移支付能够切实用于教育。

 

    第三,在明确各地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重新划分各地政府的收入规模和比例,完善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做到财权与事权相一致。

 

  2.调整财政教育投入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应该放缓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变高等学校占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和基建投入的1/4左右的局面,促使高等学校这种“公共物品”性质较弱的教育机构进一步市场化。

 

    同时,应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在非义务制教育中,要改变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支出水平较低的局面。还应在加大对西部教育政策倾斜的同时,着力关注中部地区的教育投入。

 

  3.根据教育的属性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通过市场,将教育中个人收益明显的部分让渡给私有部门投资,不仅可以节约有限的公共资源,还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应地,社会收益明显的部分就可以得到更多公共资源的支持。

 

    从目前教育投入的构成来看,财政资金的投入仍然占教育投入的大部分。其结果是,办学的形式和资金的来源多元化无法实现,社会办学的数量明显不足。教育投入利用市场机制的核心应该是,财政资金从教育中具有竞争性和赢利性的部门中退出,并将其让渡给社会资金。

 

  4.多方协调、建立和完善终生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人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除接受正规教育之外,还需要不断地经历各种学习过程。终生教育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

 

    应积极引导和广泛动员社会资金进入技能培训等终生教育领域,通过建立终生教育供求联系的服务组织,使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5.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确立不同的教育管理体制。我国地域辽阔,近年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方对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例如,对义务教育阶段收费的规范,在中西部地区是保证义务教育普及的基本条件,但在沿海发达地区可能成为限制社会资源办教育的条条框框。

 

    因此,在保证义务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增加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将有利于全面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论文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