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政治论文 >> 民主制度 >> 正文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字体: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网络    论文来源:网络    点击数:414    更新时间:2007/4/11
  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中国政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对近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理 论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资料收集的全面与否肯定会影响评价 的结果,笔者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资料的收集难免有所疏漏。另外,由于中国共产党 是我国的执政党,执政党建设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已有广泛的理论研究,同时也 考虑到研究问题的角度,因此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研究没有列入本次资料收集的范围 ,也没有作为述评的内容。
      一、研究成果综述
  由于历史和其他一些原因,相对于政治学理论的其他研究,政治学理论工作者尤其是 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关注明显不够,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差 距,史学研究者、统一战线系统的实际工作者是研究的重要力量,但中国政党制度理论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我国政治学研究者的重视 。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及功能的研究
  中国现行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 运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对中国政党制 度的特点及功能的研究主要还是一般性阐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 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优点以及功能的陈述性介绍,缺少应有的论证和分析。
  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引人注目的成果。王邦佐等从结构、功能与理念三个方面分 析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结构特色”、“功能特色”、“理 念特色”。(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0年版,第141-149页,第15-117页。)高放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一种新 型的社会主义多党制,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制的历史特点”进行了具体论述。(注 :高放:《再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作用,萧超然、晓韦指出中国政党制度主要有三方面的基本 功能:政治稳定功能、政治民主化功能、组织和动员功能。(注:萧超然,晓韦:《当 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61页。)程竹汝、任军 锋认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性价值包括稳定的价值、低代价的政策优化价值、社会 整合的价值、合法性的价值等几方面。(注:程竹汝,任军锋:《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 功能性价值》,《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除了从其历史和现实出发进行论证和分析外,另一个 视角是从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阐述和分析。
  王邦佐等对中国政党制度特色的论述,是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的结果。其他学者也 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如《中外政党制度比 较》(梁琴、钟德涛)、《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周淑真)等。应该说通过中外政党 制度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点,并证明中国为什么没有实 行西方式多党制。当然,随着对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对中国政党制 度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刘宁宁分析了中国与西方两种类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指出 中国政党制度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注:刘宁宁:《中西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比较 研究》,《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2.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对于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 存在的合法性。王邦佐等详细论述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萌动与发展、政党政治在近代中国 的实验以及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 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9页,第15-117页。)当然,在这方面的研 究更多的还是来自一些历史学者,论述的重点放在清末民初的政党政治思想和实践,及 其对中国政党制度演变的历史作用。陈宇翔考察了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政党思想,归纳 了超前性、移植性、趋同现象和过渡性等特点,指出清末民初政党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迪了国民的政治意识,提高了国民的政治觉悟。同时,它为中国无 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注:陈宇翔:《清末民初政党思想的历史 地位》,《求索》,2000年第6期。)
  在对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中,学界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主张与思想有深入研究,其中对孙中山政党思想的研究成果尤为 突出。(注:对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的政党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姜义华: 《民初政党政治与黄兴政治思想的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张世敏:《黄兴的政党政治主张》,《江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周建林:《宋 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张谦:《章士钊和他的政党政治论》,《求实学刊》,2001年第1期等。)王业兴通过对 孙中山有关政党的组成与作用、政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党人与政党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 ,指出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反映了其对政治现代化的向往,虽有局限性,但却为中国民主 革命事业、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与实践上的帮助。(注:王业兴:《论孙中山 的政党思想》,《学术界》,1994年第3期。)肖铁肩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政 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就其政党观、建党思想、党的地位、作用 及党政关系思想作了分析和评价。(注:肖铁肩:《历史脚步一伴音:孙中山政党思想 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从史学角度研究,无疑加深了对当代中国政党 制度之所以如此的理性认识。
  3.关于参政党理论的研究
  1989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文件第一次明确了各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 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从此,主要围绕参政党的性质与特点、地位与作用以及参政党自 身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参政党”的理解,学术界尚存较大分歧。徐育苗认为“参政党,顾名思义,就 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强调在研究参政党内涵时,应当把握两点:一是“我国各民 主党派的参政与西方国家一些政党的所谓参政是根本不同的”;二是“我国民主党派‘ 参加国家政权’与西方国家的多党‘联合执政’是有区别的”。(注:徐育苗:《当代 中国政党制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第1期。)王伟对这一论 题提供了五点理论根据,提出了与“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活动的政党”不同的参政党概 念,并通过与西方政党参政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在我国“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 (注:王伟:《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就是参与执政的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房广顺指出,应把“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提法改变为“ 我国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提法。(注:房广顺:《现阶段我国各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政 党》,《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6期。)黄福寿通过对参政党与执政党基本政治关系 的探讨,通过对参政党与中国民主党派的关系和参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变化的分 析,提出参政党就是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 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自觉接受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在宪法范围内同执政党 法律地位平等的社会主义政党。(注:黄福寿:《论参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上海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对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李跃雷、刘淑梅提 出了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注:李跃雷,刘淑梅:《论民主党派的中介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楚庄区分了民主党派的“职能”与“功能”, 并着重分析了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注:楚庄:《试论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孙伟林认为参与社会整合是参政党在 新时期应发挥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注:孙伟林:《浅议新时期中国参政党的社会整 合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程竹汝认为民主党派的功能性 价值主要有:有利于中国政党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有利于我国政治体系内部监督机制 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政治资源的整合优势。(注:程竹汝:《民主党 派的功能性价值》,《社会科学报》,1999年10月14日。)
  参政党的运行机制也为学界所关注。孙瑞华从参政党的参政运行机制、自身建设机制 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参政党运行机制做了初步考察。(注:孙瑞华:《对 参政党运行机制的初步考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12期。)萧超然 、晓韦提出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运行的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运行的行为规则。( 注: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164-207页,第42-57页。)郑宪等探讨了参政党运行中的一般规律,阐述了我国民主 党派在自身发展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内部控制功能和外部控制功能的问题,说明了参政党 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注:郑宪等:《中国参政党运行 机制》,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直接联系的,是 其政党政治思想的直接体现。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 民的政党政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萧超然、晓韦对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 说的贡献与发展、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作了阐述,并指出了毛泽东、邓 小平政党学说的指导意义。(注: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207页,第42-57页。)不少学者论证了毛泽东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主要倡导者和缔造者。(注:见张晖:《毛泽东中国政 党制度思想论》,《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另可参阅黄继英:《毛泽东对有 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确立的贡献》,《新东方》,1996年第3期。)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并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并把它确定为 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注:陈水林:《邓小平对中国社会 主义政党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浙江经专学报》,1994年第2期。)孙关宏和李学明比 较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的多党合作理论。(注:孙关宏:《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8-142页;李学明著:《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研究》,四 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政 党制度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发展也引起学界的关注。黄福寿指出,第三代中共中 央领导集体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第二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多党合作政治思想,对我国多 党合作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并确定了新世纪我 国多党合作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为我国多党合作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 实践空间。(注:黄福寿:《论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研究
  政党制度应在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加入WTO等都为我国政党制度 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程竹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与适应性,是能够胜任中国社会现代化挑战的具 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注:程竹汝:《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压力与政党需求》,《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但这一政党制度必须适应处于变化中的 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理论是中国政党制度完善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注:梅向明:《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思想基础》,《民主》,2001年第5期 ;孙起孟:《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促进多党合作的进一步发 展》,《人民政协报》,1995年9月28日;吴黔生:《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多党合作理论研究推向前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王邦佐等分析了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中国政党制度面临的新课题 ,指出应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功能以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 党际关系优势并不断优化这一党际关系模式三个方面来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注: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萧超然、晓韦探讨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途径问题,即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积极 发展政治层面的合作与协商;提高体制张力,积极发展地方层次的合作与协商;加强具 体制度建设,提高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倡导宽松、和谐的政治文化,完 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社会氛围。(注:伍华权:《政党制度法律化的时代积极 意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伍华权指出,宪法增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表明,我们国 家的政党制度已经开始法律化。而政党制度法律化是我国政党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 是我国法律制度走向完备的表现。(注:肖祁山:《WTO棋局与多党合作战略》,《中央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肖祁山认为我国加入WTO使多党合作面临一个新 的历史条件,以此为基础,他分析了新形势下多党合作的战略任务并对“入世”后多党 合作的发展作了思考。(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2页,“序言”第2页。)
  6.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问题
  王邦佐指出:“研究政党和政党制度,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多种具体方法。笔者认为在 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似可着重从三个方面着力,即:从政党的生态环境的角度进 行研究;从政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从比较政治的角度进行研究。”(注: 对中西政党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可参见刘宁宁:《中西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近年来我国政党制度研究主要也是运用了比较分析、 生态分析的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者主要 从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形态的比较、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等角度展开研究。其中中外政党制 度的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而展开的,重点是对中 西政党制度的历史与形成、性质与特点、作用与功能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注: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前言”第2页,“序言”第2页。)如梁琴、钟德涛著的《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周淑真 著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等。
  (2)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王邦佐等运用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党制度问题。这 种研究方法注重对政党制度的动态研究,注重对政党制度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考 察。在《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一书问世后,王邦佐等又于2000年出版了《中国 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一书,“运用社会生态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制 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注:王惠岩:《论民主和法制》,《政治学研究》,2000 年第3期;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页。)王邦佐等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研究不仅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 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而且丰富了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
      二、评价和思考
  通过对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状况的分析,笔者感到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很多,结合 近年来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学界同行共同研究。
  1.要加强中共三代领导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
  应该说学术界对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成果 相对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某种意义上,只有在中共三代领导 人政党政治思想研究上的创新,才能推动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不断发展。要从政治发 展角度,在动态中把握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发展规律,尤其要在时空的 现实交汇点上,认真研究第三代中共领导人的政党政治思想,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 究在正确方向上不断创新发展。
  2.进一步加强对西方政党制度的研究
  当前对西方政党制度的研究,描述性、解释性的偏多,缺少对其本质和特点的深入分 析和研究。对西方政党制度研究以及中西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主要是为西方多党制不适合 中国寻找依据,很少有论者通过研究来揭示西方政党制度的进步性和某些优点,从而为 完善与发展中国政党制度提供有益借鉴。我们反对简单移植西方政党制度,但我们同样 重视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社会主义是 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能在政治 制度方面超越资本主义,恰恰在于社会主义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 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因此只有在批判地吸收一切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基础上,才能够 切实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不断发展。就中国政党 制度发展来看,既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立足于中国多党合作政治的历史、现实,又 批判地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某些方面和形式,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超越西方 政党制度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阶 段发展。
  3.中国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研究
  中国政党制度的两个主体——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八个民主党派)的关系以 及各参政党(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需要重视的问题。
  (1)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对这个问题,不少国内有影响的学者认为是“领导和被领 导的关系”,(注:黄福寿:《论参政党的性质和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笔者以为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看,还是从逻辑上看,都是 一个需要进一步商榷和探讨的问题。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应该是领导和接受领导的关系 ,这既是历史和现实证明的,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关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本出 发点。(注:《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辅导)》,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第18页,第10页。)如果把执政党与参政党 的关系理解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就容易简单化为上下级关系,这显然使人很难理解 中国执政党和参政党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监督的政治关系。
  同时,执政党和参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正在发生变化。江泽民在“七一”讲话 中指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 、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注:《新世纪党的建设 的伟大纲领(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辅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第19页,第18页,第10页。)而这些对象——“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6页。)一向是参政党的重要社会基础,是参政党联系和发展 的重点对象。因此如何认识这种变化,也是科学把握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发展的客观要 求。
  (2)各参政党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民主党派“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注:《新世纪党的建 设的伟大纲领(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辅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版,第19页,第18页,第10页。)从民主党派现有成员的构成看,知识分子占有绝对多 数,各党派传统的界别区别(如民盟以高教界人士为主、九三以科技界人士为主等)正趋 向模糊。而且如继续坚持传统界线,那么某些党派(如民革等)的存在和发展将面临严禁 挑战。因此,要使中国政党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稳定发展,必须加紧研究这些现实课 题。
  4.参政党理论研究
  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是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对参政党 理论的研究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起了学界关注,但从研究成果来看,也仅限于对 其历史、特点、功能、运行机制、自身建设等的描述性陈述。就目前我国多党合作政治 的具体实践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参政党建设尤其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相对落后,不能 满足参政党实践的需要,以致于参政党在实践中缺少应有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必将弱化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优势,延缓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因此,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积极推进我国参政党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 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第8卷,第423页。)为中国各阶层人民获得切实政治利益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途 径。
  5.研究方法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进行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根本方法 。在这一根本方法指导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是深化和拓展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必由之 路。但在运用各种具体方法时,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1)关于比较方法。比较方法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比较方法本身也 存在缺陷,运用不当会使我们的研究结果出现很大的片面性,正如列宁所说:“任何比 较都不会十全十美,这一点大家早就知道了。任何比较只是拿所比较的事物或概念的一 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暂时地和有条件地撇开其它方面。我们提醒读者注意一下 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常常被人忘掉的真理。”(注:王邦佐:《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 需要理论创新》,《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1期。)因此要克服片面性,增强科学性, 惟有提高比较的全面性。当前应拓展这样四个维度的研究:一是发展中国家政党制度的 比较研究;二是亚洲国家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三是前东欧共产党国家多党合作制的比 较研究;四是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形态的比较研究。通过多维度研究,才有可能科学揭示 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2)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中国政党制 度研究中需要强调的问题。从近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现状看,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倾 向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实际工作者缺少从政治发展尤其是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角度的理 论思考;另一方面是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了解不够,缺少理论研究的现实 基础。只有实现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紧密联系,共同研究,才有可能实现中国政 党制度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因为“政治生活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政治学 研究如果离开了现实,缺乏对政治现实的回应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的政治学学者更应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创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43)
  注释:
  (28)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 67-351页。
  收稿日期:2003-01-10
论文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