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网络 >> 正文
  高校文科学报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字体:
高校文科学报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作者:网络    论文来源:网络    点击数:2144    更新时间:2007/4/11

     目前许多高校文科学报都配置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并由中国教育科研网等全国性网络接入互联网,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多没有充分应用,仍然按照传统编辑模式运作。有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好一些的编辑部,也局限于文字编辑处理和电子邮件服务,没有深入挖掘 计算机网络强大的信息功能和管理功能来提升刊物的档次和品位。由此可见,加快转变观念,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实现编辑手段现代化,对文科学报的发展至关重要。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提升文科学报的整体质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效、便利已在许多领域产生巨大效益。文科学报应借鉴科技学报成功的经验,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文科学报工作的现代化。
    1.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传输稿件。目前,学报编辑部的审稿期约为3个月,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著作权人向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天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投向其他期刊。两个月的时间差是产生一稿多投的原因之一,网上传输稿件可减少这种现象。比如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先由责任编辑初审,认为可用,便用电子邮件发给有关专家进行二审。有些专家当天或隔日就可将审稿意见发给编辑部。经主编终审后,责任编辑再发电子邮件将处理意见告诉作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稿时间,也避免了邮寄的误投遗失情况。
    2.应用网上信息源进行选题策划。好的选题策划需要搜集查询大量的相关信息,仅靠编辑有限视域的信息和人工操作,既耗时又效率低。网上专业数据库信息丰富,时效性快,交互性强,查询方便,应用网上信息源来策划选题,是学报办出特色的有力措施。比如通过对网上Web服务器等访问,搜集与本刊重点栏目有关的学术动态和热点信息,包括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的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相关信息,著名出版社最新选题方向及近期兄弟院校的学报论题目录,专业研讨会情况等。只要上网点击几下,相关信息就会呈现在面前。编辑部根据搜集的信息制订选题计划,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少选题重复,并能有效地加强学报与学术研究前沿的紧密联系,提高学报的学术价值。
    3.应用网上数据库,扩大作者队伍。目前文科学报编辑一般在编稿、校对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广泛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要物色某一选题的最佳作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情况下,编辑习惯于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专家,很少向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专家约稿,这样就会造成作者群狭小、老化的情况。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打破这种封闭性。网上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信息,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和主要研究机构都已上网,在其主页上可见学科设置、研究领域和有关专家学者情况介绍。根据这些信息,编辑部可以向那些从事前沿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约稿,聘请他们为特约作者,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4.应用网络资源审稿。随着学报的发展,每年都有数十万篇论文发表,仅靠编辑平时的阅读积累,很难掌握大量学术信息以判断稿件是否具有新观点、新资料和新的研究方法。重复研究乃至剽窃抄袭的文章堂而皇之发表的事屡见不鲜。要避免这种现象,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目前学术期刊的出版情况,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涉及学科面广泛的信息源。1999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光盘版数据基础上又分年度、按126个学科专题制作了网络文献数据库,通过CHINANET和CERNET网,在中国期刊网上开通。编辑可利用中国期刊网相关学科的数据库资料进行审稿,比如用作者、关键词、机构等专项检索手段,便能快捷、直观地查到相关研究领域文献的题名、摘要和全文,以此对稿件进行定时定性分析和评估,确定稿件的基本价值和质量。另外,通过电子邮件可以随时就某一问题向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请教。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编辑自身专业、信息和视野局限带来的主观性和随意性[1]。为准确把握稿件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5.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随着作者普遍“换笔”,改用计算机写作,编辑部要求作者投稿时附一张磁盘或直接通过网络投稿已成为现实,可多数文科学报的编辑模式并没有随之改变,依然是在文稿纸上修改、加工,定稿后再输入排版。编辑人员能够在机编辑,就可省去重复劳动,避免输入人员造成的误差。在处理没有磁盘的稿件时,编辑先输入稿件,表面上看,编辑的工作量增加了,实际上输入稿件的过程也是仔细审读的过程,为进一步加工打下了基础。在编辑文稿中,最繁难的事是核查文稿引用的文献、术语、人名、书名等,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方便容易得多。比如借助大百科全书光盘、网络上的图书馆数据库、期刊网站中的专业数据库等,就可快捷地核查到相关的内容,既提高了查全率、查准率,也省去了编辑东翻西找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有助于保证文稿表述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6.人机校对结合。文科学报由于人手有限,一般校对工作由编辑完成,这种一肩两挑的情况使编辑感到精力不济,校对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使用计算机辅助校对软件进行校对,可以减轻人工校对的压力,缩短校对时间。使用电脑校对,编辑还可进行第二次开发,比如增加专业词汇,或使用开放的用户自定义错误库,将校对系统未查出的错误添加进去,随着校对次数的增多和不断扩充用户开放的各类词库,电脑校对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目前,对于专业期刊和英文版期刊,电脑校对可做到事半功倍,对于中文期刊特别是中文学术期刊,电脑校对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实践证明,人机结合“三校一读”比人工 “三校一读”效率高,效果显著,尤其在错别字识别方面,电脑有过人之处。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现学报管理工作现代化

    学报编辑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头绪多,繁杂琐碎,稍有疏忽就会出差错。用计算机对编辑部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其高效、快捷和方便的程度是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文科学报编辑部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符合本刊工作特点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编辑出版整个过程中,无论对原有信息资源的存储、检查与利用,还是处于动态信息资源的掌握、搜集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都能够提供极大便利,以保证编辑部日常工作的正常化和条理性。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可由以下一些数据库组成。
    1.作者数据库。为了加强对作者的进一步了解,可建立一个作者数据库,包括作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地址、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主要论著、主要科研项目等[2]。建立作者库一是便于编辑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加深对稿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二是为编辑物色作者提供信息。作者库要不断补充新作者,注意作者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2.稿件数据库。主要记录来稿情况,包括来稿的编号、题目、作者、字数、日期、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责任编辑、处理情况、发稿刊期、转载摘录情况等。建库后,编制查询软件,要查询某个文稿情况时,只需输入几个指令就可以很快查出,并可为统计编辑工作量提供可靠数据。
    3.审稿人数据库。主要包括审稿人的姓名、专业、单位或地址、邮编、职称、专长、年龄、审稿费等。在专业栏中记录专家具体从事的研究领域、代表成果、近期研究方向及获奖情况等。一般情况下,文科学报编辑自己审稿,但遇到交叉学科或不熟悉的专业稿件时,要送有关专家审稿。编辑部建立审稿人数据库,既能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又能了解学术界各领域有建树的学人情况。审稿人数据库和作者数据库一样,应是动态变化的,要做到新陈代谢,以便找到最适合的审稿人,保证审稿质量。
    4.选题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与本刊有关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信息,详细记录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信息、项目来源、负责单位、已有成果、项目起止时间等。这些科研项目都是经过专家评估、科学论证后设立的,涉及内容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关注的各个学科的重点热点问题。这些课题项目的主持人是全国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研究动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发展的方向,研究成果也代表着该领域的国家科研水平[3]。了解这些最新学术动态,才能正确制订和规划本刊的选题方向,确定一定时期内刊出文章的专业方向,为及时反映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提供条件。
    5.刊物质量、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国家、省级、单位、学报界等下发的文件及编辑部拟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分类存入本刊历年历期的论文数据及其转载、摘录、获奖、引用情况,编辑人员的工作业绩,包括完成年度工作的数量、质量、奖惩的记录及考核情况,读者、作者对本刊的反馈意见等。
    6.财务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经费的各项收支情况,诸如稿费、校对费,工作人员出差、学习培训开支,编辑部的主要设备,刊物的征订、发行情况等。

论文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