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证券金融类 >> 金融研究 >> 正文
  中国金融市场大变局 【字体:
中国金融市场大变局
作者:网络    论文来源:网络    点击数:532    更新时间:2007/4/11

观念之变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显然不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银行给企业放贷,企业会非常感谢银行的支持。实际上,银企之间是一种交易行为,是互利的。企业给了银行一个资金运作的渠道,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回报。那为什么企业会感谢银行呢?因为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除了通过银行贷款来融资外,没有其他渠道,一旦出现紧缩,更是没有选择余地。所以,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高发期”,最集中的就是在经济紧缩时期,或者转折时期。如果说,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国有银行体系形成了2万亿元的不良资产,那绝对不是平均每年形成1000亿元积累起来的,而是在几个经济回落时期形成的。扩张时,银行大规模投放贷款,一旦紧缩了,就迅速形成不良资产。1993-1994年,1997-1998年,任何一家银行,包括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都是相当高的。
  比如1998年,广州某外资银行不良资产率达到80%。当年该行只做了两笔业务,业务量很小,其中一笔又成为坏账,因而产生了如此高的不良率。由于中国的金融结构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使得银行体系在分享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信贷需求的同时,也承担着经济波动的最终成本。
  仔细观察中国日前公布的年度不良资产数据,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所有的中资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都在下降,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却在上升。外资银行、中资银行不良资产率的走势值得关注。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银行贷款,银行的贷款是进行分类的,包括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级,一级二级是正常,次级就是三级。二级贷款如果算是重感冒,那么三级就是肺炎,二级极有可能变成三级。在最近的不良资产数据中,中资银行二级贷款占整个五级贷款的比重明显上升。
  今年股市有戏
  我们要看到,因为整个融资体系的缺乏,导致银行资产质量的控制面临很大的压力,银行自己有责任,但不是主要的责任。这有一点替银行辩护的意思,但是,如果让世界上最好的银行———汇丰刚退休的董事局主席JohnBond来做中国的银行行长,面对这样的融资结构,他也无能为力。
  回到我刚才说的融资结构,目前,我国福利彩票销售额达260多亿元,体育彩票400多亿元,两者加起来已经超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额。彩票超过股票,成为中国最大的直接融资渠道,而且彩票的信息披露很充分。不像股票市场,老百姓分享经济成长的结果,却是在过去的5年半,拥有的股票市值平均腰斩50%到60%。直接融资不发展,不仅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也已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
  比如说加息了,那么,各家银行的门口都会排起长队,为0.27个点的利差。因为没有给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所以百姓只能排长队转存。实际上,这个问题方方面面都已充分认识到。
  2005年5月,中国银行业开始发放短期融资券,随后规模迅速发展到1392亿元,占银行同期贷款规模的9.2%。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经过严格的控制,发行企业都有很好的评级,很好的担保。2006年类似的直接融资将势不可挡。比如在股票市场,从目前股改的进程看,到2006年3、4月,占60%-70%市值的上市公司完成股改已基本不成问题。届时“新老划断”将推出,积聚了一年多的融资需求或融资冲动,加上全流通带来的扩容压力将逐步释放,恢复再融资势在必行。大家通常认为,今年的股市会出现一个U型走势,年初是因为“两会”,“两会”之前要做一波上升行情;“两会”一过,恢复再融资,股市将出现下滑,滑到一定程度,会重新迈开步伐,形成新一轮世纪性的大牛市行情。但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已经在预期之中了,不会对股票市场形成太大的冲击。
  因为,作为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现在市场已经在消化这个信息了,这是其一。其二,恢复再融资,股市就一定会下跌的思维,其实是持续了5年半的熊市思维和股权分置思维。那么,股市有可能走出上升的行情吗?原来下跌原因是什么?以中石化为例,它在海外发行价为1.8元,在内地卖4.1元,明摆着是国内老百姓补贴境外投资者。如果在海外上市的几家国内银行,在其风险提示章节中增加一个条款:本公司承诺,如果国内A股市场可以融资,本公司将以H股相同的价格在国内招股。这会是一个负面消息吗?我想,会有很多钱捏在机构投资者或者百姓的手里,就等着这个好股票。因为国际投资者给我们定了一个参考价,也相对比较合理,我们就按这个价格来买,吸引资金进来。
  所以,直接融资的发展可谓是形势比人强,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影响整个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失衡的关键问题。最近大家都在提发展自主创新,但如果直接融资,特别是支持创新的直接融资没有发展,自主创新想做大也难。
  风投基金大有可为
  如果把中国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度做一个排列,可以发现,它好像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光谱,从低风险排列到高风险。低风险的是那些保本的产品,包括银行存款、国债、银行债、企业债等,然后是中等风险的产品,比如股票,创业投资则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中国目前的债务融资非常发达,走的是低风险发展路径,而缺的就是直接融资这一块。
  我们经常讲创业很难,特别是在创业前期,都找不到钱。与国外相比,差距在哪里呢?金融学里有一个笑话,说创业者获得融资的渠道有4个f:第一是家人(family)。想做一件事情,只有你家里人相信你,支持你。因为你出生后,家人一直认为你是天才;其次是你的朋友(friend),人总有几个朋友;第三是傻瓜(fool);第四就是风险投资基金(fund),也就是专业的投资基金。没有风险投资基金,我们就不会有创新。纳斯达克再怎么跌,它也已培养了Yahoo、微软,培养了
  GOOGLE,这就够了。所以说,直接融资在2006年也是呈不可阻挡之势。国内市场不行,企业就到海外上市去。所以现在很多专家呼吁,要限制企业海外上市。我想问,你凭什么限制?国内市场不争气,还不让企业出去融资,难道要把中国的企业管死?来自方方面面的期盼与压力,将使2006年国内的直接融资有一个大的发展。
  中国缺少风险投资基金。长期以来,大家都在呼吁尽快建立产业投融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主要因为牵涉到部门利益的划分。理论上来说,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都是一个金融工具,利用信托形式托管,由专业的管理公司进行专门运作,目的是变小钱为大钱。就我了解,最初起草的《基金法》,这些内容都包括在里面,后来因为涉及到部门利益的划分,一步步退,最后变成《证券基金法》,等于是为一个部门,或者说为其中一块内容专门制定了一个法。同样,《产业投资基金办法》也是改了又改,目前看来,今年会有突破。
  2006年,中国金融业面对一个大的变局,这个变局正好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那就是资金市场的开放,由此带来政策走向的变革,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对行为的变化。根据WTO条款,到2006年12月31日,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因此,无论客观主观条件,都要求直接融资有大的发展,这就会对现有的银行格局、金融格局造成冲击,也意味着新的一轮行业大洗牌又将开始。
  注重多元化经营
  最近几年来,国际范围内的资产管理开始成为更宽泛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原来我们的SMS注重证券、股票债券等这些分散投资,现在更多的资产转向了石油、商品期货、黄金这些交易。这是一个大资产管理的概念,也是国际上普遍的趋势,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起步。所以,我认为,大家在关注股票市场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黄金、石油这些投资机会,理由就是相关性。因为你买股票至少有系统风险,本来市场上就有好公司、坏公司,但是行情不好,大家都跌。
  如果没有多元化的经营,理财市场的创新总会受到很多的限制,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和个人零售业务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多限制。瑞士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之所以占总收入的60%多,是因为它可以做财富管理,可以做多种中间业务。目前,国内银行应该开展真正的财富管理业务,形成多元化的收入格局,而格局的调整有赖于多元化经营。实现多元化经营,中间业务的增长空间实际上会很大。现有法规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法律限制,无论《证券法》还是《商业银行法》,都留下了一个回旋的余地。
 
中国金融市场大变局· 艰难转型
——重塑银行
2006-2-28

--------------------------------------------------------------------------------
 
  银行是干什么的?
  ●银行就是通过识别风险、处理风险、量化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得收益的。银行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否则我们需要银行干什么?
  ●不具备专业风险定价能力的银行,是没有存在价值的。它只是在侵蚀和蚕食我们的资产,没什么用。
  有一个股份制银行的行长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做银行的,实际就是拣破烂的”。外面那么多企业,好好拣也能赚钱;分门别类的,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处理一下;如果拣回来一个炸弹,有处理炸弹的专业技能,就把它拆卸掉,或者重新运用。要是炸弹拣回来不会弄,那就不仅可能把信贷员打伤,而且还会把行业都炸伤。银行就是通过识别风险、处理风险、量化风险和管理风险来获得收益的。银行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否则我们需要银行干什么?我们之所以把钱存在银行里,让银行赚一个利差,就是因为银行汇集了一部分专业人员,能进行风险的识别。不具备专业风险定价能力的银行,是没有存在价值的。它只是在侵蚀和蚕食我们的资产,没什么用。
  一旦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了,那么,大企业更乐于走这个融资成本低的渠道,由此促使银行必须要转向中小企业。所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多元化融资体系的建立。而这关键要放开,要有竞争。现在有些地区中小银行设立之后,它对大企业的垄断欲望比国有银行还要强。看见大企业的日子这么好过,就总想着,把国资委所属160家企业中的某一家给搞定了,我还搞什么中小企业。因此,必须建立竞争的机制。
  讲求回报
  到今天为止,有一些最基本的金融学常识,比如“资本是要回报”的观念,还没有成为银行的自觉行为。举例来说,在银行的贷款定价里,对资金成本的计算,专业管理水平高一点的银行会考虑到银行的车队、办公室等部门,虽然这些部门没有直接做信贷业务,但是他们也给银行创造了条件,因此要分摊一部分成本;资本充足率监管都要配置风险权数,100万元要8%,即8万元资本金,这8万元资本金的占用是需要回报的。但国内银行在定价里并没有考虑这个。没有资本回报的观念,还是按照原来贷款定价的老方法在做,那么,资本金很快就不够了。因此,必须要有资金成本定价的观念。
  目前银行在资本方面处于什么状况呢?就是总行的行长着急,分管财务的副行长着急,管上市的人着急。而多数分行行长的态度则是,资本金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只管做业务。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考核工具和合适的平台,把资金成本分散到每一笔业务里去考核。目前,对国内大部分银行来讲,在考核分行利润时,仍然看人均利润。一家银行人均创利190万元,表面看来利润挺大,但实际上,仅仅看一个利润是没有价值的,金融市场任何收益都跟风险相对应。我们应该探究,你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才获得人均190万元收益的;你为此又占用了多少资本。比较而言,一个靠做中间业务为主的银行人均利润做到100万元,和完全靠做房地产开发和信贷业务的银行获得的人均利润100万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数字。今年,有一些股份制银行在考核分行利润时,开始做了一点探索和改进。比如招商银行2006年把一部分资产扩张所需要占用的资金成本,从分行的利润中予以扣除。现在,招行只是在总量的层面进行探索,还没有分配到每一笔业务,这是下一步的问题。哪一家银行能够率先做到这一点,它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贷款定价,最终就会取得很大的优势。
  艰难的转型
  金融业的转型其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转换,不是发一个通知就能马上实现的。日本就是一个例子。在桥本隆太郎当首相时,日本搞过一个日本版的金融改革,像伦敦金融城改革一样,放松管制,目的就是改变整个融资体系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情况。十几年过去了,情形有所改善,但是不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有赖于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投资文化、股东文化的产生。到现在为止,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突破。上市公司应不应该分红、要不要给股东回报,我们的国有企业没有这些概念。2004年,国有大企业的利润达4000多亿元,2005年为9000多亿元,都留在企业手里,这是导致中国经济大幅波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利润留在企业手里,导致投资大起大落。企业也没有资金成本的概念,没有股本回报的概念,什么地方、什么行业热门,头脑一发热就扑进去。几乎所有的国有大企业都有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从资本经营学的角度讲,间接融资的发展对法律环境也有依赖,但是依赖程度不是很高,是在相对集权、集中的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总行行长现场办公会一开,决定扩大贷款投放,分行只要执行,就可以见效。直接融资会如此简单吗?股市里有7000万股民,资金的持有人是分散决策的,不是开会鼓动就能完成直接融资的。他做出买卖的决定,取决于他对金融交易的信任度,对上市公司融资项目回报能力的信任度。
  温州人赚这么多钱,并且能把钱留住,是因为他们不炒股票,专买房子。这样做有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合理性,那就是住房交易所依赖的环境并不高,矗立的房子、面积的大小、所处的周边环境等都看得见。而金融交易对环境的依赖度却比较高。比如买股票,买了几百万股票,却不能马上知道这家上市公司把钱拿去干什么,还得等公司的半年报披露;如果股民的利益受损,有没有独立有效的第三方帮助解决问题,等等。如果对此没有信心,那么,很难在短期内促使大规模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对此,我们要谨慎乐观,这是一个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的问题,是一个法制环境的转换问题。
  现在几家监管机构注重一个问题,信息披露。金融监管学告诉我们,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信息一经披露,就暴露在阳光下了,晒晒能防腐。如果是小细菌之类的,太阳一晒,就会被杀死;但若是发生了病变的,那就要动手术了,光晒阳光是不行的。真拿起刀子,那刀子砍不砍得下去,砍下去能不能保护投资者利益也是一个问题。华尔街的座右铭是保护最弱小的投资者,最弱小的投资者利益都得到保护了,大家才会有信心,然后才会拿钱出来,让企业进行自主投资,进行运作。
  重视零售市场
  美国证监会主席莱维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他说,每当我看到一个投资者满怀憧憬地去证券市场投资的时候,我就像看到一个小孩子,身上拿着不少钱走向站满流氓的街角。监管者有这么一个思路,就是很大的进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是我们的一个大方向,但也不要低估它的难度,银行的信贷增长虽然不如原来那么快,但还会有一定的增长,因为这项业务的发展相对比较完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渐渐推进的过程。比如说短期融资券业务,去年发了1300多亿元,今年发行3000亿元,甚至5000亿元都应该有可能。范围稍微广一点,门槛稍微低一点,管制稍微松一些,会有相当一部分大企业转向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成本低得多,已经在去年表现得很明显。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对一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利润有影响,大概影响银行利润总额的近2%。今年,短期融资券的规模会做得更大,而银行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大。不能承担巨额风险的银行就开始转向,转向零售市场、中间业务。中国的零售市场起步于1999年,当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文件。在此之前,居民到银行去只是存钱。从1999年起,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发展得非常快。
  美国对零售市场的重视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去看看在纽约的银行,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做大规模的、大金额的银行贷款,要到美联储去注册、登记,像我们的信贷登记系统一样。外资银行在大额市场占的份额有时候接近70%,美国不觉得有金融不安全的因素存在,因为这一块的风险同样比较高。美国银行在大额市场上一般只做初始业务,把利润赚回来就卖给外资银行。美国银行把这个钱拿来做什么?第一减少资本金的消耗;第二大规模转向开拓本土的零售市场。零售市场利润率比较高,比较容易标准化。比如住房抵押贷款、个人贷款,很容易标准化、证券化,流动性很容易管理。中国对零售市场的开放程度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高,我们应该适当重视对本土零售市场的保护。外资银行若想做中国的零售市场业务,那么,它必须加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进一步规定分行级不能加入),或者高价收购国内较差的银行机构,替我们化解一部分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市场大变局· 顺势者昌
——至关重要之年
2006-2-28

--------------------------------------------------------------------------------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世界每年都在变。
  从金融体制和市场环境看,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其剧烈程度,会比许多人预想的要明显得多,剧烈得多,由此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且,目前已经出现了在国内金融界工作多年的人都难以理解的一些现象。比如:很多人当过多年行长,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是吸收存款;2006年,则可能出现银行把存款往外推的情况。
  
    外资入局
  2006年11月,中国银行业将遵循加入WTO条款,全面开放。
  加入世贸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作为幼稚产业,可以有一个保护期(过渡期)。到今年底,五年时间的过渡期结束了。在过渡期,我们对外资的限制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一个是币种。即外资只能在几个城市或者做外币业务,或者做人民币业务。到2006年11月,这个限制将被取消。如果从过渡期国内金融界对外资的态度变化来看,就会发现,变化不仅明显,而且很多。加入世贸以前,国内金融界非常担心“狼来了”,出现恐慌心理……但是,加入世贸之后头三年,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市场上的份额不仅没有上升,还在下降,主要原因是中资银行当时的扩张速度相对比较快。金融界因而充斥着比较乐观的气氛,认为外资银行不过如此。而中资银行凭借自身的优势,比如网点多,熟悉中国国情,长期积累的客户基础等等,可以继续发展,不必害怕外资银行。
  2005年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原因是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中大量的外资银行可做人民币业务,之前,外资银行做人民币业务采取的是“跟随策略”。2005年上半年,外资银行业务已开始独立发展人民币贷款业务,不再依赖中资银行的业务运作。外资银行贷款业务的增长速度与中资银行相比,也发生了非常有趣的变化。从2005年开始,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业务增长速度迅速加快,原因是他们对中国政府在遵循WTO条款、开放市场等方面有信心。经过早期的相互试探后,他们看清了形势,所以进入的速度明显加快。从2005年起到现在为止,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在中国内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数量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2006年,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速度会更快。
  相比较,我们早期的乐观心态,正在逐步转变,不同机构,包括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抱有不同的心态。监管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在WTO条款下,怎样保护本土的金融市场。去年11月,我们组团考察美国金融市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很多重要市场的开放程度都要高于发达国家。比如零售市场,中国如果完全遵循WTO条款,也不采取措施对本土市场进行一定的保护,那么,开放程度要高于美国。因为本土零售市场的盈利率、利润率都比较高。1999年,美国的外资银行法案有一个典型的制度安排,凡是1999年之前进入美国市场做零售业务的外资银行,1999年之后还可以做;1999年之后进入美国市场想做零售业务的,法案也不能说不给做,因为条款不能设立数量和歧视性限制。于是,法案首先要你加入美国的存款保险公司成为会员,同时,又设立一个条款,即不接受外资银行的分行作为会员,只接受在美国的有规模的独立子行成为会员。因而,外资银行想在美国做零售业务,必须设立子行,或者收购美国本土银行,这不能说不遵守WTO条款。通过如此比较巧妙的制度安排,美国达到了特定的目的。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就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
  制度先行
  我们说大变局惟一不变的是变化,那么今年加速变局会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的监管机构在遵循WTO条款的基础上,可能做出一些适度的调整。美国有这么一个巧妙的制度安排,我们也可以向人家学习。很多市场,国外银行都在设立机构,比如新加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ATM机视为分支机构来管理。因而,我们对花旗、汇丰,国内工、农、中、建、交所有的ATM机,也可以如此管理。无论是监管政策,还是金融机构,抑或是企业,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国内金融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也会在2006年出现变化:在2006年12月31日,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实际上,199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法》已有类似的要求,只是由于当时绝大部分银行达不到8%的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法》才没有出台相应的细则来计算资本充足率。
  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国内银行在2006年12月31日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这一点讲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对整个银行业、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在中国,银行占有大部分的金融资源,由此也可以解释目前市场上大家都很难理解的一个现象,即“宽货币紧信贷”。一方面是货币市场收益率连创新低,信贷市场生存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是大量的银行,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银行,辛辛苦苦地从分支机构吸收存款,支行存到省行,省行存到总行,总行以倒挂利率利用货币。为什么?一个非常大的推动力就是资本充足率,因为资本充足率等于资本金除以风险资产。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只有两条策略:一是分子策略;二是分母策略。
  分子策略是扩大资本金。我们看到很多银行,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大规模吸收战略投资者也好,增资扩股也好,实际上最大的推动力就是扩大资本金。但是,即使考虑到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工行、中行、建行,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也仅5%多一点。要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以现在的资产规模计算,大概还要补充1万亿元到2万亿元,所以,仅仅靠分子策略不太可能实现。
  分母策略就是把银行资产的运作形式从高风险中降下来。因为银行的资产处在不同的风险权重中,有75%、50%、25%,甚至0,货币市场的风险权重相对比较低,国内可能为0。因此,银行大量地减少信贷投放,转向货币市场运营。银监会一月份公布的数据表明,在银监会刚成立的时候,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业资产的0.35%。2005年12月31日,则占银行体系资产的70%多。从银行的数量来看,中国的银行体系很简单,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总数120-130家。2005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有40多家。
  另外60-70家未达标的中小银行,尽管资产份额占到市场30%或者多一点,但是数量非常多。这一部分银行怎么办?他们之间将会有非常激烈的重组,不排除有银行退出市场的可能,2006年也许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利率市场化
  
    ●今年银行股的表现非常好,如果上证指数要冲破1300点,我看主要靠银行股,因为香港股市中,建行、交行这一轮的上涨,把国内银行股的上涨空间打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外投资者看重国内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前景

  同时,也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存款利率的下浮,背后的推动力也是资本充足率。在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个利率改革通知,通知分成两方面内容。第一个是银行利息上调0.27个百分点。但是,最需要加息的时机应该在1-2月,当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一季度43%,到9-10月已经平稳回落了。通知的第二个内容是利率的市场化。市场化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贷款利率管住下限,上不封顶;存款利率管住上限,下不封底,考虑到银行业的特殊性,中间有一定利差,给予一定的保护。贷款利率上不封顶,那“天花板”在哪里呢?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在中国市场进行融资活动的利率,不能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3倍,超过了就算高利贷。现在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5.58%,不超过3倍大约在20%左右,意味着银行把利率从5.58%上浮到20%左右是合规的。因此,银行可以非常灵活地运用价格进行差异化定价。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的信号一出现,金融业的洗牌就开始了。市场化之前,国内金融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我国银行所做的事情,就是根据人民银行制定的利率进行经营运作。对银行来说,利差相对固定时,谁的规模大,谁的利润就高。现在利率浮动了,就开始出现差异了。真正体现银行经营绩效差异的是净利差,资产和负债的配置、组合是怎么分布的,以及从负债方组织资金的成本是不是比较低,运用方是不是有收益。今年银行股的表现非常好,如果上证指数要冲破1300点,我看主要靠银行股,因为香港股市中,建行、交行这一轮的上涨,把国内银行股的上涨空间打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外投资者看重国内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前景。资本市场有它自身的规律,净利差相对比较高的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定价就比较高。
  利率市场化真正见到实效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出现银行存款利率下浮的案例。目前看来,在2006年就可能出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如果银行的资本金补充速度不够快,那就只能调整资产结构,就必然有一部分存款,特别是大额的存款就会降低利率。这样的案例我相信在2006年会出现。
  业务转型
  前一段时间开始炒活期存款取消利息的话题,就是无风不起浪。我们说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是一个制度性的约束,不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中国银行业经过这一年的洗牌,该关门的关门,该合并的合并,但资本充足率都要达到8%。在2007年开始也必须转变原有的思路,就是每年信贷增长20%甚至40%多,是不可能了,信贷高速增长的年份已经过去了,因为资本金支持不了。就像我们经常讲的,要发展能源节约型的产业,银行也一样,资产扩张和信贷扩张是资本金消耗型的扩张路径,必须要转向零售市场,转向中间业务,转向创新。很多创新都是在资本金约束下逼出来的。比如说资产证券化,缺乏这个约束,银行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在中国的市场中做证券化产品。比如现在用作证券化的资产,是有稳定现金流的住房抵押贷款,包括一部分信用卡贷款,这部分都是好资产。银行好不容易做到这一部分资产,就把它证券化卖出去,怎么会有动力呢?只有在严格的资本金约束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它占用的资本金比较多,期限比较长。因此,在资本金的约束下,银行的很多经营模式必将出现非常大的转变。

 

论文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