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读后感 >> 正文
  在挪威森林中思考 【字体:
在挪威森林中思考
作者:网络    论文来源:网络    点击数:375    更新时间:2007/5/7
山峦层层叠叠的绿,湖泊深深浅浅的蓝,阳光斑斑驳驳的渗进树林闪闪烁烁,野花或浓或淡。我依偎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它承载着我头上的那片天,两条小溪从我的身边潆洄而过,它们流向远方又交错在一起。我打开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书,细细的品读,静静的思索,慢慢的体会,缓缓的回忆......     可以说这本书是购于五年前,我真正读它时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如今我又读了一遍,又是一翻感想。《挪》的神奇之处就是可以让我随时随地从任何一页任何一处读起,并迅速沉浸其中,完全受到其中的那份感情所熏陶。就像《挪》中的主人公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村上春树(《挪》的作者)在我的心里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虽然他不是帅哥也不是美女,但他所呈现给我们是美好的一面。《挪》中美好的景色,富有诗意的自白,略有感伤的结局,从方方面面渗透出他的感性,我并不是赞美他,而是他的《挪》写入了我的心灵,使我读这本书时好像在读自己,同样的心路历程和相似的经历,让我动情。"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生生死死就是此侧与彼侧,原来死就是一个跨度,跨到此侧就活,跨到彼侧就死。就在恍惚中懂得了我十八岁之前从没悟懂的事情,正如王小波所说:"人是在旅程中长大的。"在旅程中一切事情都摆在你的面前,原地不动有些事情一辈子都想不懂。《挪》中主人公为直子的死深深的内疚,出外旅行,在历经一个月的旅途中他的直子的身影如潮水般反复扣打他的脑际。      Ok,谈谈《挪》带给我什么吧。两个字:感觉。或许就是感觉把我和村上连接在一起,他用感觉描绘种种情景,我闭上眼睛那些情景竟屹立在我的脑海之中,仿佛像电影似的放映一个叫挪威森林的故事,放映一个我们曾经拥有的记忆,这种感觉是何等之妙啊?这感觉可能就是被我们称之为共鸣的东西。     我的电脑中正放着一首名为《The Promise》的曲子,"诺言"。《挪》中的"我"给了直子一个"诺言",然而"诺言"并未履行,虽然"我"并没有因为这一点去到彼侧,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原来"诺言"是那么的重要,履行诺言更加重要,所以我不会随意给谁一个诺言,诺言是一种责任!Promise do not come easy.     木月死了,死的莫名其妙,没有任何的征兆,也许是他内心中的歇斯底里致使他去了彼侧。歇斯底里,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一点歇斯底里。"木月是在青春萌动的时候去了彼侧,与其说是青春的萌动不如说是歇斯底里的萌动,萌动啊!懵懂啊!就这样似水流年般过去吧!木月把直子留给了主人公,可直子选择的是木月。她在如同她内心世界一般昏黑的森林深处勒紧了自己的脖子......     在小学我记得老师说:"读后感就是谈感受。"感受,一部作品带给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同,这正是书的魅力所在。一个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我说:"一位电影大师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是叹为观止的,不要惧怕大师,别害怕自己不理解大师所表达的真正意思。其实你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就是大师所要呈现给你的。"我想这不单单指的是电影,天下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在其中之列。     既然说到了电影,那我就说说我一直没有看懂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部电影如果是叙事的话那会有60%会看不懂,如果是用意象表现的话80%会看不懂,但其中有一个画面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十四岁女孩因某事被人要挟又得不到所爱的人庇护,心灵孤寂的她来到许多风筝飞翔的空地,与放风筝的人玩了一会儿,当风筝从蔚蓝的天空中坠落到地上时,她自言自语说了一句:"我好想飞呀!"下一个镜头是从高空向地面缓缓拉近,一根带血的钢丝上挂着女孩的手机,镜头进一步拉近,那个女孩死了......此时电影中没有声音,这种感觉就好像你也一同与女孩去了。真正的达到了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震撼,一种无声的震撼,一种令人窒息的震撼。巧妙用这种手法的还有吕克·贝松导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在影片快结束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利昂(影片男主角,让·雷诺饰)从幽暗的长廊走向光明的出口,可以说那个出口是他的希望,那个出口是他获得新生活的机会,从那个出口出去他就能改变一切。可一颗子弹射入了他的脑腔......同样是无声的,同样是震撼的,一颗子弹阻止了一个人奔向新生,或许是他罪孽深重吧,一颗子弹为他超脱了,是好事吗?只有看过之后待我们评判,此时的我已经有了答案。     看来大师们安排死大多会用无声去表现,村上也是悄然无声地送走了自己的两位好友——木月、直子,《挪》中是如此叙述的:"一个秋天,我想。风的气息,光的色调,草丛中点缀的小花,一个音节留下的回响,无不告知我秋天的到来。四季更迭,我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亦随之渐渐拉开。木月照旧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永远地。"用一个"永远地"道尽了对逝去友人的无尽哀思,以及对似水年华的追忆。     "文章这种不完整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用这句话来结尾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想说的还有很多,想做到十全十美,不过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文章没有结束,希望有待寻找,也许生命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我们找到了一件事情的答案,而后这个答案被生命本身所否定,于是我们又不得不踏上寻找的道路,我们没有办法停下来也不能停下来。     当我合上《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仲夏之夜已有些深了......  

论文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论文:

  • 下一篇论文: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