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文章中心 >> 自考成考 >> 高考作文 >> 正文
  高考作文复习资料汇编1 【字体:
高考作文复习资料汇编1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934    更新时间:2007/5/9
nbsp;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n

bsp;       ,             。
以上例2、例3、例4几乎与例1如出一辙。这三道题都为审题、选材、造句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所以很值得总结出读题、做题的思路、方法、经验和教训。
5.关于写作
简单提出几点:①要综合读作文题、材料和要求,防止肤浅的字面理解;②立意要有“朴实、健康、积极、向上”的指导思想;③材料要充实,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把空洞感叹之类的东西尽量毫不客气地舍去;④介绍、说明事物特征要准确、简明;⑤高考作文除1996年介绍漫画内容是说明性文字外,一般都具有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所以迁移、联想、想象能力要做到自然、合理;⑥常见的应用文,如便条(请假条、借条、领条等)、书信、启事(失物、招领、寻人、工程、迁址、开业等)、通知、电报、广播稿、新闻稿、说明书等,行文的习惯要求和基本格式应搞清。如1999年高考考生的作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移植记忆在小动物身上已取得了成功,于是科学家的目标转向了人类。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有一天记忆可以移植,那些因未完成科研项目而与世长辞的科学家们将不再遗憾。他可以将自己全部的知识理论安全地转移到另一个身上,让另一个人继续他的事业。这样能使信息的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人们不必再日积月累,只要一个手术,就会得到别人一生积累的知识,再加上自己一辈子积累的知识一并传给后人,这样人类的知识会快速地丰富起来。学生不必花十几年来读书,工人也不必积累工作经验,这样会大大节省时间。
然而记忆移植也有很多弊端。假设爱迪生在进行灯丝试验的中途因故去世了,他的记忆带着“钨不能作灯丝”的结论移给了另一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记得钨是不能作灯丝的,于是便向钨以外的金属寻求合适的材料,那么电灯还能不能发明就很难说了。因为记忆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类移植的是记忆而不是思维,这样就会出现问题。比如,知识到了另一个人那里能不能被灵活地运用?另一个人能不能认同他的想法?二者能不能达到协调统一?记忆中还有一部分属于非知识的,应该属于个人隐私,如何过滤这些只保留知识部分,也是科研人员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这也是对人性的一大挑战。生物的进化告诉我们:恶劣的环境能加快生物进化速度,优良的环境反而能导致物种的退化甚至灭绝。如果人类真的那么轻而易举地得到知识,那人类还会有进取心和意志力吗?
而这两样又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而且是矛盾的,其发展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常常注意了事物的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记忆移植也是这样。
如果哪一天真的能够成功的话,也要考虑一下如何使其利大于弊,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评点:单纯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本篇作文是非常幼稚的。但是这篇高考作文的内容假如要写成议论文的话,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也确实有点儿勉为其难——本来对记忆这类心理学概念便不是太了解,何况对记忆移植带来的后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呢?不过,许多考生仍是按照平时的训练,抱着保险的想法写成了议论文,这样,难以出彩也是正常的。
这也使我们在挑选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时感觉非常困难。理论深度不够,表达与文采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一下,但本篇的文采也嫌不足。我们选中本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讨论记忆移植给人带来的后果时,不是一味赞颂,也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辩证地分析其利弊,主张扬利去弊。能有这样全面而辩证的观点,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三)2001年高考命题特点简述
稳定、平实、精细、求新,是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所谓稳定,首先是指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考查的范围与内容,试题的难度等都体现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许多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2001年试题出得较好,对今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其次,试题的编排、框架、题量、题型等具有连续性,避免大起大落,这就有利于中学的教学与考生的复习。平实,是指试卷所选的材料从内容到文字均不艰深,题目不偏、不怪、不难,但做对又不容易,这是试题成熟的表现。精细,是说试题的考点较细,设计力图精巧。选择题不少似是而非,看似对的实际错,反之亦然;主观题从理解到表述都要求准确、细致,阅读题更加强调学生对材料的多层次的整体认识和领悟能力。求新,是试题有活力的表现,要求考生的文字应用能力较高;作文的话题和给的材料等都是在稳定之中出新求变,更加突出创新能力。
2001年的高考语文题,更侧重于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如试题第一卷有古诗阅读欣赏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现代诗歌的欣赏臧克家的《海》,文言文阅读《田单为齐破燕收复七十城》,现代文阅读《为铜奔马正名》。试题第二卷有议论文阅读《门》,写人能力的考查有三道小题,长句变短句、修辞格的运用、缩写。写作题类型为话题作文,给了一段故事:内容为一个年轻人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前进,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有了七个背囊,即七方面的收获。分别装有诚信、才学、美貌、健康、金钱、机敏、荣誉,有一天,他走到河边要求渡河,开始还风平浪静,途中忽然波涛汹涌、船颠簸得很厉害。船夫对年轻人说,必须丢掉一个背囊,否则船负担太重将沉没,结果这个年轻人把装有诚信的背囊丢掉了,他认为其余六个很重要。让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写故事,编寓言,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如果学生对“诚信”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写不好这篇文章的。
2001年语文试卷最能体现考生语言水平的是第五、第六题,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两道题让学生用改写、扩写、缩写、仿写手法结合修辞方法,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角度来分析他们遇到问题时的心理。有才华的学生利用平时的积累就会写出比较符合这二者观点的词句。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上应注重学生的朗诵,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投入,使他们的人格净化。再有,教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广泛涉猎方方面面。
从考题映射到今后语文教学要侧重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读是索取别人信息的过程,不仅阅读面要宽,社科、科技、文言文、诗词、现代文都应有所涉及,还应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及艺术鉴赏能力。写是让学生索取很多信息后,如何有条理地将其加工出来,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如语文基础知识,学生的思想水平,阅读欣赏能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将其贯穿进去,即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在各科教学中。
1.国家的高考改革方案得到明显的体现
多种媒体的反复炒作、全国各地高度关注的高考改革方案历经几年的研讨论证,终于在1998年底与国人见面了。教育部确定的高考改革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科目设置、高考内容、高考形式及录取方式改革。就语文试题来讲,主要应当研究的是高考内容的改革。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突出考试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改革方案中关于考试内容的改革,可用三句话概括: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的题目。纵观2001年高考语文命题,题型与2000年大致相同,但考题内容有些变化,角度有所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命题材料进一步切合了教学和学生实际,包括语言知识(第1~7小题)、一些语句(第3小题)、阅读材料(第三大题)、写作材料(第27题)等;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学鉴赏的考查(第8、9、10小题);进一步加强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第25、26、27小题);减少了部分纯知识性内容的考查,以便给考生更多的思考时间。2001年考题同2000年和1999年考题一样,没考“名言名句的默写”、“文化常识的识记”、标点等内容)。据考后许多老师透露,许多平时一些教师看好的学生并没有得高分,而那些语文功底好又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得了高分,一些语文能力差的考生比常年的高考得分还要低,试题的区分度明显扩大。
2.高考考试尺度依然
《高考说明》十分强调与《教学大纲》要求的一致性。尤其是在体现大纲精神方面,2001年高考语文题做得越来越好。假如任意从试卷中抽出一个题目来,都能用“语言文字水平”、“听说读写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把尺子去衡量它。从这个角度讲,2001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较2000年来说,题型几乎无任何变化,因此,可以说,就总的题型来看,已经用了多年的试卷结构在体现高考语文的信度效度,保证高考考试的公正公平上是比较理想的,在历年对高考语文的评价中并没有受到过多少批评,相信今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3.语文这个例子,你学懂了吗
跟其他学科相同,语文也是通过示例传输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小到段意理解、大到篇章做法,窄到语言文字,宽到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个例子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结论:
①以课文为中心,举一反三。2001年试题中的知识题和能力题大都是从课文中选择的,这些题无一不被老师想方设法训练过。如第7题的文学常识,都没有超出高中的课文。
②以课文为准则,灵活变通。高考出题的专家大都有过教学经验,他们十分了解高中教材与教学的特点,因此,在设计考题时都比较注意能力与课文的衔接。如成语“汗牛充栋、淋漓尽致、洗心革面、左右逢源”无不在平时学过,但是难就难在强调它的运用,这一细小的差别考生却未必体会得深。
③贴近学生的阅读口味和教学实际。命题组的专家曾撰文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学生读过的文章太少,范围太窄,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比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考不熟悉的文章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度。2000年的《长城》与课本收编的文章相似,语言以及内容切合学生的口味,不像过去考场上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选段选篇那样读起来有不少诘屈聱牙的欧化句子,也没有考二三十年代的论著读起来所产生的那种语句不通畅欠规范的隔膜感。试题的设置用语与课文讲读时的用语非常近似,如“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比喻什么?”“最大成功是什么?”“注意哪些问题?”,考题没有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要求,因此有利于考生发挥真实水平,也有利于增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信心,这个方向在今后也一定会坚持。
4.还归语言的本体
语言运用的考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字汇、词汇、语汇数量上的要求特别高,范围特别广,它差不多占了试题量的三分之一。二是对语言的使用要求灵活。除写作之外的阅读,也没有脱离语言的理解运用这一范畴。如果不会灵活处理语言文字,也就休谈语文能力。三是对语言运用的整体考查,如第26题的仿写句子和第27题的扩展句子,涉及到标点、词语、语法、语气、语序、语体、语言风格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是对考生语言能力的最全面的考核,它既检测考生的语感,也检测考生的语言文字处理技能。假如考生在平时的写作等语言训练中养成自觉修改、自我提炼的习惯,这种题就不在话下。
总之,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学中为了索寻知识点而将完整的语文课程弄得支离破碎的弊端,加强语言本体的还归,把教材中的选文作为作家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生活的鲜活的范例,让学生揣摩、体味、模仿,才能在实际的语言感知中学会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
5.加强了对学生五级能力,特别是分析、应用、鉴赏能力的考查
综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它同1999年和2000年语文试卷一样,在一如既往地突出对考生五级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要求的同时,重点突出对分析、应用、鉴赏能力的检测。具体而言,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在关于考试能力的五个层级、学科主体能力的五大板块、“写作”部分的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与过去相比完全一致的基础上,它同2000年和1999年语文试卷一样删减了只利于考生死记硬背的一些内容而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如删去了对“文化常识与中国古代重要文学作品相关的浅显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科举)”、“名言名句·默写中国名言名句”的考查,从而突出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与高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普通高校希望选拔能力强而不是仅会死记硬背的新生。”2001年高考语文同2000年和1999年一样对学生能力要求的突出,无疑对现行教学中那种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讲堂”模式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学仍从静态的教学观出发进行填鸭式教学,把鲜活的语文教学变成一种纯知识的讲授,变成一种机械的操作。我们只有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还学生以学习的“民主”、“自由”,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让之充分动情、动脑、动口、动手来解决“学”的任务,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具体操练中真正提高各项语文能力。
6.注重大语文教学,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
2001年考题延续了1998年以来的变化,主要侧重在“四字语”上。考生都不会忽视,1998年《高考说明》特别增加了一条对“四字语”的考查,并且注明是成语。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历史的高度浓缩。了解了这些文化精华,也就等于了解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其实这种情况几乎历年高考都没缺少过,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作为高中生,如果仅仅靠课堂上死记书本上的几十篇课文。那么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只能成为空中楼阁。2001年、2000年和1999年高考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改革,从而更有利于学校选拔高素质文才。如在删去了对“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上述部分考查的同时,也删去了“文言文阅读”部分对常见文言虚词里的“虽、因、犹、哉”4个字的考查,文言句式里的“疑问句”的考查。并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和“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部分试卷内容的占分比例由过去的25%增至现今的28%(其中第一部分为20%,第二部分8%);将“文言文阅读”部分在整个试卷内容的占分比例由过去的15%降至现在的12%。上述这些变化,突出对考生“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即要求考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如1997年高考要求考生解决关于储蓄所吸收储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及整治措施、人民币的使用等现实材料中出现的问题;1998年高考选择就涉及到企业整改、山西假酒、北大校庆、上海奶市、软件销售、海湾战云、学校管理、淮河排污等现实生活中的材料;1999年高考则提及再就业工程、日本政要篡改侵华史、美国国务卿的中东之行、消法的实施、申奥丑闻、电信话费的调整、共和国诞生五十周年等重大事件,而不是过去用的僵死的语言材料。2001年的美中撞机事件,日本修改学校教材,雷锋塔地宫的发现等。高考的变化无疑对那种仅仅囿于学校四堵墙的狭义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课本内容的相对陈旧和滞后于时代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只有在课本学习的同时,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去,多读书看报,了解社会的脉搏,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评价生活,才能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感性现实中,真正提高语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
7.在发展学生共性特征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当今的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已成为教育的根本特征。因此2001年、2000年和1999年高考变化部分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一种必然。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共性能力,还包括学生各自的个性能力。这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1997年作文所给材料密切联系学校和社会生活,即使每个考生有话可说,又为每个考生主体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充分条件。1998年第33题在注重对学生多项能力考查的同时,又注重检测学生个体对“时间’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大作中文的内容,既贴近生活,又给考生多种体载和表达方式的选择自由,从而为个性化的描述、发展个性和创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在这方面都做得相当好。学生不会没内容可写,但是如不注意就不会有具体实例,或情理不当、或中心不明确,甚至严重偏离题意、如果说往年的作文是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说三道四,那么2001年和2000年的作文则明确要求考生由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从总体上来讲,这两年的作文并不难写,但是要能从中写出切合题意、剖析深刻的东西,肯定会有困难,所以,2001年的作文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写作技巧,都经过了高超的加工,拉出梯度没问题。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迅速地从应试教育的惯性运动中走出,摒弃素质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语文素质合格的优秀人才。
纵观近几年的作文考查,题目是半开放性的,同时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内容上体现了亲近自己的特点,让考生叙述自身经历,谈个性化感悟。一些专家也强调,提倡“淡化文体”还不够,还要完全放开,减少程式化。因此,我们的教学和应考指导都应该不再拘泥于文体的范式了。下面是某些权威人士对2001年作文的评价:
作文方面,虽然延续了“开放的话题”这个思路,防止了2000年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造成的实际上五花八门的答案。2000年由于开放太大,以致出现了一些宿构现象,即事前想好的文章,在考场上穿靴戴帽变成自己的作文;而且防止猜题押题,体现了作文考题“开放性中要有限制”的思想,2001年从内容上加以限制,只让学生在“诚信”范围内构思,在限制的前提下,让学生的思维开放,既能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又防止了过去押题宿构现象。2001年的作文也能体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下。“诚信”这个话题是2001年北京各区县模拟题都没有碰上的,平时练只是练方法,练不到内容。而且它体现了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美德。“诚信”这个美德重新在高考中提出,是为了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正确的导向。虽然高考题目一般不涉及政治,但应该体现社会美德。而且要贴近学生生活。比如2001年的作文题,第一层从经历、体验、感受谈诚信,第二层从看法和信念来写。这个层次就能选拔高水平的学生。对于平时道德水平较高尚有崇高追求的孩子就会很好地谈论这方面的想法。对于平常只注重分数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作文文体,考生应该注意,夹叙夹议较好,不能空议论。也不能单记录过程。我们在作文复习中,一般都是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编写题纲,锻炼思维的整体性。语言方面让学生锻炼写一些修辞句。建议对学生进行平时的作文训练,要让语文的学习更开放,使学生真正领会到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语文的学习要和政治修养、天文地理的学习结合起来,它们是一体。这也要求教师本身要是一个道德高尚、才能兼备的人。
预计以后,高考关于道德方面的考题也将是一个积极肯定的方向。正反两面都可写的会减少。
〔应试能力培养〕
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能力的提高不但要靠平时的学习、训练,在总复习中采取科学的方法,也能使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以下谈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语文能力的问题。
(一)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语文学科能力要求
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关于“考试内容”的五大块、35个要点,从语言能力、读写能力、文学素养三个方面,具体地明确了高考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吃透《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中提高能力的前提。
如何吃透《考试说明》呢?第一,对35个要点要逐项研究,全面掌握。第二,对每一个要点的研究,应从能力的知识基础、能力应达到的水平、高考命题形式和基本的解题方法四个方面入手。下面以《考试说明》中“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为例来加以说明。
知识基础 能力要求 命题形式 解题方法
①     多义词的基本义、
引申义和比喻义
②     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引申或具体化或色彩化)
③合成词及短语的结构分析 ①正确选择义项的能力
②联系上下文把握词语
指代意义的能力
③联系上下文把握词语概括内容的能力
④准确体会词语表达效果、情味、色彩的能力 ①义项选择
②解释词义
③选择解释
④明确指代
⑤选词填空 第一步,把握词语
的基本意义(运用
合成词或短语的结
构知识)
第二步,联系上下
文揣摩词语在文中
的特定含义
第三步,将结果代入
文中验证



上一页  [1] [2] [3] 

文章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