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文章中心 >> 自考成考 >> 高考作文 >> 正文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字体: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741    更新时间:2007/5/9
阅读多年来一直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内

容。文言文的教学不应该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句子的整体意思,而应该把重点落实到句子内部重要字词的理解上,以便学生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重要字词”,是指那些在古文中经常出现,而且容易跟现代汉语相混淆的字词。比如2004年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后汉书·孟尝传》中的一个句子:“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其中“访问”一词就跟现代汉语的“访问”有着细微的差别,只有掌握了这种细微的差别,才能深刻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原意。再举一个例子,还是《后汉书·孟尝传》中的句子:“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命题时把它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一句加以对照,问两个“遂”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知道,“遂”字在文言中一般解释为“于是,就”,但是应该注意到“遂”字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最后,终于”,这一解释可见于《辞海》《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各种辞书。《史记》一例正是“遂”字这一解释最好的体现,《后汉书》这个句子仔细体会的话,也应该是这个解释。当然,说要把重点落实到字词,并不是说每个字词都必须掌握,那样不但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即使对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来说也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我们认为那些没有普遍意义的字词是不必多花功夫的。比如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会稽上虞”“交阯”“户曹史”,这些地名、官名并不是语文学科所要求掌握的,“东海孝妇,感天致旱”这种不常用的典故、“澍雨”这类不常见的字词,也是不必拿来考学生的。
同时,文言文的教学还应该重视中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古汉语所特有的句型,以及词类活用等知识。比如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尝竟不见用”,这是一个用“见”字表示的被动句,乙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吾在此,不汝容也”,这是一个否定句宾语前置的句子,丙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这是一个用“为……所……”表示的被动句,丁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这是时间名词“日”用作状语的句子,意为“天天,每天”,像这样一些内容都为一般文言文所常见,具有典型的意义,是需要学生认真掌握的,命题人员也会常常拿这样一些句型或知识点来作为试题,希望大家引起注意。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5道小题,其中第11~14题为四选一的客观题,第15题为主观性的翻译题,5题共20分。本题在取材上选用了较为浅易的文言文,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文中的信息,以及理解语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方面的能力。
  关于孟尝的这段文字选自《后汉书·孟尝传》,原文约有780字,删改后约为560字。删改后的文段已经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同时文中关于寡妇蒙冤招致连年大旱和移风改政引来去珠复还的描写虽属迷信,但仍不难理解,因此从整体看,本文段应该是适宜高中毕业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极为孝顺。
 B. 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 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答案】D
【分析】第11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 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 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答案】C
【分析】第12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1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① 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 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 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 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 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答案】B
 【分析】第13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 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 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 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答案】D
 【分析】第14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page]
         第  四  大  题
 (一)文言文翻译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译文: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                                            
 [答案] (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分析]第15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盲文文意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翻译的一个关键,是对句子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理解得准确了,理解得多了,句子中少数不明白的词语也可以推测出大致的意思。第一句的重要词语是“比”和“籴”。高中生应该都知道“比翼鸟”、“比目鱼”的“比”是并排、并列之意,引申为“天涯若比邻”的“比”,就是靠近、接近之意,那么这里“比境”就应该是接界、接壤,同时这里“与”应该是介词,那么还可以推测“交耻”是一个地名。高中生也应该认识“籴”和“粜”两个字,既然如此,那么“贸籴”也就应该是买进的意思。
  第二句的重要词语是“身”和“就”。“身”有成语“身先士卒”、“身临其境”,是亲自、自身的意思,那么“身自耕佣”应该不难译出。“就”有“就位、就职、各就各位”,是靠近、走向的意思,那么“就居止者”也就不难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不是纯粹的客观题,所以考生的翻译只要意思正确即可,不必跟这里的参考答案完全相同。
(二)诗歌鉴赏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于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魁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古代诗人中,唐代张籍以语言平易通俗、意味深远浓厚著称,本题选用张籍的《秋思》一诗,是给考生一次很好的锻炼。
  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
  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补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三)名句填空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1)             ,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3)大江东去,浪淘尽,            。故垒西边,人道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1)学然后知不足(2)明月何时照我还(3)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周郎赤壁
 
      第  五  大  题
 
  第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含4个小题,共18分。今年4份试卷的阅读材料全部都是散文,分别选取了茅盾的《大地山河》、孙犁的《老家》、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和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今年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考试,在保持题型稳定的前提下,主要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查的力度,也就是加大了对E级能力层级考查的力度。就拿石评梅的《痛哭和珍》来说,全部4道题中,涉及E级的题有2.5题,全部18分中,涉及E级的题占了11分。我们认为这样做,更能体现对文艺作品阅读能力考查的特点。
 甲卷阅读材料选取了茅盾的散文(大地山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大地山河
                茅 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郡就是水闽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欺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昔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江”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扰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奸于这扰走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干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仗?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斩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束若柳絮囚风起”。②自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仪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爆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试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文章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等。下面逐题予以分析。
18.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答:                                                            
  [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画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分析]第18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
  本文抒写祖国西北山河大地的壮美,主要给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河流、高原和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呢?主要就是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这些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的。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不能想像江南水乡的真实面貌,没有到过西北的人也不能想像西北河流的真实面貌;而作者则是生在江南水乡,又实地考察访问过西北,所以不管是写江南水乡还是写西北风光,他都游刃有余,既有真实的观感,又有合理的想像,能把一幅幅画面很自然地组织到一起。这些画面中的情景,有的是作者所见,如在乌鲁木齐河看到马车涉河而过;有的是作者所闻,如延河涨水把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有的是作者所思,如怎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有的是作者所感,如面对西北雪景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当然,根多情况下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的,正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了行文的线索。
19.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答 :                                                           
 [答案] 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分析]第19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以及对内容要点归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只要找到写西北高原的三段文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所列的要点。本题难度不大,故分析从略。
20.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答: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