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文章中心 >> 自考成考 >> 高考作文 >> 正文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字体: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2218    更新时间:2007/5/9
强调数量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虽

然单独看“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这句话中“不止”和“不只”似乎可以换用,但很清楚如果用“不只”,意思是“不但有文学社团”(“文学社团”要重读),如果用“不止”,意思是“不止有一个”(“一个”要重读)。由于试题中下文接着说“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这显然就突出了后一个意义,而且此处的“不止”绝不能换成“不只(不但、不仅)”。正因为如此,试题中的这句话也不能看做是病句。
    6.下列的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答案】B
    【分析】第6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语义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一题主要就是辨析“语意不明确”这一类的语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尽管其中“无一不是”是双重否定形式,但是语意还是很明确的。而A句、C句和D句都有语意不明确(歧义)的毛病,不过其中的小类又有不同。A句的语意不明是由“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即“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其中一种是动宾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做某事”;另一种是并列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和取缔某事”。C句的语意不明是由“多义词组”造成的。即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另一个意思是“看不着(zháo)”。D句的语意不明是由“成分指向不同”造成的。即肯定都是“警方表示愤慨”,但“愤慨”的对象,一种是“报案者”,一种是“围观者”;或者说“愤慨”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报案人说了些不实的话”这件事情,另一种是因为“围观者坐视不管”这件事情。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这一段现代文在2001年以前,曾经长期选用科技文。从2001年起,《考试说明》规定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2001年选的《铜奔马正名》属于考古学方面的文章,2002年选的《沙尘暴》属于地理学方面的文章。今年选的这一段文字是有关全球变暖给世界带来种种危害的。本题的赋分、分值及考查形式仍与往年一样,共4个题目,12分,采用客观选择题型。阅读材料选自《希望月报》杂志1997年第8期(原刊于《中国科技画报》),原文的题目:《全球变暖——目前的和未来的灾难》,作者胡浩波。命题时对原文作了增删和调整,改定后全文约840字。
    本文的内容是讲述全球气候变暖的,涉及气候变化产生的种种灾难性后果,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如何控制全球变暖,以及人类应该怎样行动起来改善大气环境,等等。在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相信这些内容对于考生来说不会太陌生。文章流畅自然,语言简练,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也没有过多的考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和理论,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C。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C,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C。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7.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处于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答案】A
    【分析】第7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着“全球变暖”这一气候现象来展开论述。其中涉及到“温室效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温室效应,考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共列出对温室效应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答案应该选A。这四种选项的材料都来自原文。其实,考生如果细读原文,不难发现文中关于温室效应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原文中说:“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定义有四个关键词,也可以看做是四个必要条件,即“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和“保温效应”。为了增加难度,命题时有意识把这四个条件分散开,考生只要能抓住这四个关键词,再看它们在四个选项中的分布情况,就能很顺利地找到正确选项。B项说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只有“热交换”一个条件,显然不对,可以排除。C项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也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而也可以排除。D项说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只有“热交换”和“保温”两个条件,但没有“接受阳光”和“密闭空间”,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处于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保留了全部四个必要条件,只是前后顺序作了调整,“透射”改为“接受”,意思基本一样,所以应该选A。
    8.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被淹,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答案】C
    【分析】第8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列出了四种表述。这四种表述都出自原文,只是有的稍加变化而已。要求考生从中选出一种“最严重”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就要把这四个选项一一还原到原文中去。在原文第一段中,“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以下这一段都是这些“灾难性后果”的种种表现。此题四个选项所表述的都是从中抽取出来的。但是,在这一段的最后有这样的话:“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许多人被迫迁居,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显然,这正是C项所表达的内容。C项是正确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A、B、D三项了。
    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过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page] 
    【答案】D
    【分析】第8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考试说明》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要求。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本题选用了文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正确领会,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意。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生态平衡与气候变化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所说的生态变化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A项说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的归纳,显然是人类自身的活动所造成的,因而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说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过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过量开采”和“燃烧”也都是人的活动,也是正确的。C项说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更是直接点明是人类无限制的破坏,也是正确的,也可以排除。D项说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虽然也提到人类,但“雷击”和“虫害”却不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所以是不正确的。D是正确选项。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防止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加,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因此而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灾难。
    【答案】B
    【分析】第10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推断出来的,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A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一旦人类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这一推断是正确的。B项推断的依据只是一种假设:“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由此并不能得出“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样的结论。因为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且必要。所以,B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C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显然,科学家提出这个建议,是基于“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点来立论的。至于核燃料可能又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就这个推断来说,仍是正确的。D项推断的依据也是一种假设,但这种假设是基于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带来温室效应来立论的,所以也是正确的。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6道小题,其中第11—15题为四选一的客观题,第16题为主观性的翻译题,6题总共20分。遵照200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在取材上选用了较为接近作者当时口语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方面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未曾考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今年由于材料便于设题,也专门拟题作了考查。此外,从形式上看,继续采用了2002年开始恢复的古文翻译题,考查学生直接动手的能力。本年度《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内容,也正如公开发布时所预告的那样,未在试题中进行考查。总体来看,所有6道试题均严格遵循本年度《考试说明》中有关理解与分析综合的规定。   
关于裴矩的一段文字选自张昭远、贾纬等修纂的《旧唐书》中的有关内容,裴矩是《旧唐书》作者成功刻画的一个人物。《裴矩传》原文较长,大约有1400余字,当然不符合试题中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要求,因而必须删节。经过剪裁,选取了以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为中心的几段文字,连缀成一篇400余字的文段。此外,又选取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裴矩进行评论的60余字缀于阅读材料之末,目的是便于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裴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隋朝以逢迎炀帝为能事,而在唐朝则能面折太宗,直言谏劝。正如司马光在评论时所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这说明国君是否正直圣明,必然会对臣子有很大的影响。本年度文言文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同前几年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几年较多侧重于反映忠孝节义的内容,这当然是必要的,现在选用反映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言与行,也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学生应当接触各种内容的文章。
    再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旧唐书》在二十四史中是较为接近当时口语的。《裴矩传》的语言面貌不同于书面语色彩较浓的文献典籍,也不像某些史书中较多使用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可以说是一篇较为典范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此外,《资治通鉴》中的材料也大致与此相同。当然,这些材料中也有少数阅读时有一定难度的词语,因此在阅读材料的后面加了三条注释,目的是帮助考生理解有关的文意,更好地回答问题。这段材料经过剪裁安排,从阅读角度来看,已经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更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从整体风格上看,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是一篇浅易形式的文言文。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惟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
    对于这段文字的阅读考查,设计了5道四选一的客观题,共计15分。下面试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逐题作一简要分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答案】C
    【分析】第1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选项中挑选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这道题挑选了4个包含常见实词的句子,同时也给出词语释义的正与误。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A项中的“讽”字,有“背诵”“劝告”“讥讽”等常见词义,从上下文文意看,“背诵”与“讥讽”与文意不合,而“劝告”是正确释义。B项中的“哂”字本义为“微笑”,又可引申为“讥笑”,但从上下文中所说“夷人有识者”对裴矩的做法不以为然的角度看,这里只能表示“讥笑”。D项中的“务”字是一个多义词,常见义项有“事务”“事情”“务必”“致力”“从事”等等,而从太宗“务止奸吏”来看,只有“务必”与“致力”有贯通文意的可能。但再从“太宗初即位”将要整顿政务的决心来看,这里并非表达太宗的决心,而是表达太宗努力的方向。可见用“致力”去解释远比“务必”准确。D项中的“遇”字有“遇到”“接触”“对待”等词义,但它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表明一个平常而不带感情色彩的行为,题面上说的“优待”,侧重在“很好地对待”上,当然不符合文意。这一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显然,C项是正确选项。[page]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