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网站首页 | 实用文档 | 个人简历 | 演讲稿 | 自考成考 | 试题选粹 | 职场技巧 | 法律文书 | 公务员考试 | 论文中心 | 雁过留声 |
   □您现在的位置: 梧桐细雨范文网 >> 文章中心 >> 自考成考 >> 高考作文 >> 正文
  语文专家看高考(2004) 【字体:
语文专家看高考(2004)
作者:网络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3507    更新时间:2007/5/9
学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中的第10题,我们已用了主观题的方式。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展开议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过一首题为《江南春》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针对杨慎的意见,清代的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进行了驳斥,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
(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从2002年起,我们将鉴赏评价古诗题挪到了主观性试题的第二卷中,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nb

sp;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由于文学作品的鉴赏问题常有见仁见智的差别,即使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而可以采用开放性较强的主观性试题。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是:“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了“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在评分时考虑到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而如果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在答题时又能够自圆其说的,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继续采用了这一命题方式。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关键的一句。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人点为“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中说:“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絸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而冷,意自互用”。清人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等等。可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至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的得恰当,都可以视具体情况给分。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现代文阅读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要从事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即将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材料包括了“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在高考试卷中,一般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选这样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这些内容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区分度。而文学作品类,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下面就高考阅读测试的要点三项总共九条具体要求逐条加以解说,前两项理解和分析综合的七条具体要求主要结合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考题来说明,后一项鉴赏评价的两条具体要求则结合文学作品的考题来说明。
1. 理解    B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层级要求是B,包括以下两条要求。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
汉语中,一个词有时会具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这种词的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语言中的词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的认知能力相比较总是有限的。一个词新造出来时往往只有一种意义,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语言中一些修辞手段的运用,就不可避免地用原有的词来表示一些相关的其他事物,而且新旧词义并存。这样就造成了词的多义现象。词的多义现象对思想表达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语言丰富多彩,但也会给阅读带来一些不便。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才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并正确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文略):
17.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答(A)
本题是对文中词语的考查。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共出现两次,这两个“影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由于原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承接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因此这里“影响”一词应该是指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的降低。同时,因为本文一开始就说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所以文中画线处“加强这种影响”应该是指加强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的降低,而不应该指加强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根据同样的理由,可知B项是错误项。此外C项和D项也是错误项,这两项中所涉及的内容都离画线处内容较远,不可能是“影响”一词的意思。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的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种是有些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例如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文略):
17.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答(B)
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B。因为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偷换了概念,改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因此错了。A项的内容是正确的。因为假说提出“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所以某些哺乳动物(如美洲松鼠)具备冬眠的功能,确实应视做“ 是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同时,冬眠动物范围的扩大,跟冬眠动物具备冬眠功能之间,确实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冬眠动物进化的范围不扩大,那么它们只能还是非冬眠动物。它们也就不可能具备冬眠的功能。C项的内容也是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一自然段中已经指出“在体温调节上,(冬眠动物)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人类属于非冬眠动物,那么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当然“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D项的内容也是正确的。因为从原文“在体温调节上,(冬眠动物)要比非冬眠动物强”,可以推知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都可以自己调节体温,只是冬眠动物的调节能力更强一些罢了,所以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的区别确实“不在于体温可以调节与否” 。
2. 分析综合   C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是C,包括以下五条要求。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1)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在阅读中尤其是在学习性阅读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例如, 1984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试题所节选的文章,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进程的,那么读文章第一段时,明确作者所说的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名称,当然具有重要性了。第1道试题正是据此设计的:“按照作者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按顺序应该分为哪几个阶段?”第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有力的证据断言:人类一切部落,在野蛮社会以前是蒙昧社会,正如我们知道在文明社会以前是野蛮社会一样。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的历程相同。”回答这道题时,要从这段文字中辨别、筛选出“蒙昧社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对考生来说是没有学过的“新知识”,再加上它们在这段文字中也不是按顺序出现的,所以还要辨别先后,然后依时序进行筛选和整合,作出回答。
有的文章,不仅提出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中对这些知识、概念作出解说。在许多文句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辨别、筛选并整合出对某一概念的准确解释和阐述,同样能反映捕捉信息的阅读能力。
例如,199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第26题是有关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式的。吉尔福特1956和1965年提出智力结构模式,以思维的运作、内容及结果的因素分析和形态综合这样三个向度来解释人类知识的结构。依据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式,人类共有120种智力构成要素,其中以运作向度的扩散性思维和结果向度的转化两因素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扩散性思维,有些学者把它说成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中,与扩散性思维有关的智力有24种。
26.“三个向度”是指①           ②          ③          。
原文对“三个向度”是有解释的,但它是“隐藏”着的,我们要把“思维的运作、内容及结果的因素分析和形态综合”这个短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答案。
有时,文章对主要信息的阐述,呈多方位、多角度的复杂性,要真正掌握一个新信息,把握住文意,必须掌握它的本质特征。
例如199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文略):
22. 从原文意思来看,下列对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和装置是基本相同的。
B.中微子穿透力强,金属板对它也不会产生阻碍。
C.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都是用光来传递信息的。            答(B)
文中就“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这两个重要概念所传递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试题从不同角度设选项,让考生到原文中去辨别并筛选并提取相应的重要信息,  A项是从过程、装置等方面说的;B、C两项是从穿透力方面说的;D项则是关于两种通信所凭借的物质形式。这种从多角度辨别并筛选信息的试题,能有效地检测考生阅读的水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例1 1989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5题:
25. 下面是从 甲 和 乙 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这些语句是: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  ②关心大自然  ③便阐发自我价值  ④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   ⑤关心人生  ⑥便阐发人道主义  ⑦关心被损害的人  ⑧便阐发泛神论。
这是要求考生在一个段落内部排列语句层次。根据上文“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考生就应该很快地判断出,属于甲的有六句,其排列次序为⑤③②⑧⑦⑥,属于 乙 的则为④①。这是要求将语句加以整理、排列的一种。
有时,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的试题也可以用简答方式或填写图表、调整顺序、编提纲、加标点等方式。例如,199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24题:
24. 第二段中自a到j有10处没有标点,其中有几处应加分号,其余均为逗号。应该使用分号的是(只填字母   )。
这里,考查的是划分语段内部层次的分析能力。10个语句单位,实际上只能分为4个意群,在c、f、h三处要用分号隔开,才能明确显示这个长句构成的语段内部的层次。仔细阅读,不难看出这样四个并列的意思: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②对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⑧强调记忆和聚敛性思考练习;④情感因素不足。如果不能理清这个思路,则会将其它阐释性语句当作层次的关键,致使答案出错。
③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
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如1992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第29题:“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题目还有个“不超过26个字”的要求。我们认真阅读了该自然段,进行分析整理后,可以较容易地归纳出这一段的内容就是:“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又如,1995年试卷的第25题:
25.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这也是一道要求归纳的题,从第二自然段中我们可归纳出旧式教育的弊病是:一、死记硬背古书内容,二、生搬硬套作文程式,三、追求功名利禄。
它也可以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的归纳,如1989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第29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作者是从几个方面论述的?把每层意思概括成一个句子,每句前用序号标明。
从全文看,作者王瑶先生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心意思的,即:①新诗与时代及时代的先进思潮之间有血肉联系,②新诗运动一开始,就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诗,③新诗中的“爱国诗”所表达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梧桐细雨范文网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范文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联系站长 | 站长简介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本站公告 | 给我留言 | 广告投放 | | 网站管理

    ◇网站地址:江苏省大丰市    邮编:224100   ◇本站ICP备案证书:苏ICP备06051753号      ◇本站站长:梧桐细雨
     □Copyright ©2005-2012 【梧桐细雨文学网】旗下网站 
    ◇本站大部分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研究|探讨|收藏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